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大明 (2 / 4)

昔周公輔成王,當承平之日;今殿下輔皇太子,於有事之秋。視周公之時又甚艱大,雖曰日望聖駕早還,以慰臣民之思,然虜情叵測,時月悠邁,天下之大,蒼生之眾,易以搖惑,殿下得不於此深謀熟慮之乎?

這份詔書直接撕毀了孫太后詔書的理論依據,土木堡固然是多事之秋,難道成王繼位時就是歌舞昇平?且不說當時商朝中原的遺民蠢蠢欲動,誰敢保證那個遠方的箕子朝鮮不會趁機發難?孫太后舞文弄墨,豈能是翰林學士的對手。

朱祁鈺推辭再三,借坡下驢,於九月初六登上了皇帝位,這就是代宗景泰帝。

景泰帝

按照傳統慣例,皇帝的父親才是太上皇,或許朱祁鈺覺得立朱見深為帝,以新君的名義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再廢掉朱見深不合適,所以寧可違背傳統,直接即位,雖然這樣,名分會低一輩。

朱祁鈺即位後,發了一道詔書,強調了內外局勢的嚴重性,並加入了英宗讓人帶回的口信:“都指揮使嶽謙出使瓦剌歸,傳英宗口諭,以郕王年長且賢明,令繼統以承奉祀。”

觀英宗復辟後,太后下詔仍廢代宗為郕王,歷數其罪,也只是“貪天位”而已,並沒有加入矯詔的情節,從這一層面看,嶽謙傳詔,應該為真。

無論是真是假,代宗的即位,都意味著朱見深皇儲地位的動搖。只是這位未滿兩週歲的皇子,既不知被立為太子的意義,更不知父輩們權力鬥爭對他的影響。景泰帝登基後,任用名臣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于謙

于謙才德兼備,加強邊防,蒙古無計可施。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景帝也就不願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

他想放,可是景帝卻不願意接。在公忠體國的于謙勸說下,景帝只得勉強同意,便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

派去瓦剌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明英宗迴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景帝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絡,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

景帝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絡。客觀的講,明英宗對這位弟弟還算不錯,景帝二十歲的時候尚且留在京城,沒有就藩,北征蒙古時,專門讓他“居守京城”,但朱祁鈺卻不希望這位哥哥回來,人性有的時候就是敵不過權力的誘惑。

明英宗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景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由於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景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試探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不久,景帝便羅織罪名將金英下獄。可見,景帝易儲的決心之大,金英的勸諫也僅僅是推遲而已。

就在景帝愁悶的時候,一道奏疏遞了上來,核心內容是勸景帝易儲。上疏者,是廣西土官都指揮使黃矰。廣西距北京近五千裡,黃矰何以率先提議易儲,迎合帝意?《明史》記載:

黃矰以私怨戕其弟思明知府岡,滅其家,所司聞於朝。矰懼罪,急遣千戶袁洪走京師,上疏勸帝早與親信大臣密定大計,易建東宮,以一中外之心,絕覬覦之望。

意思是說,黃矰殺了人,為求活命,急忙派人持書向皇帝獻媚。看到這份奏疏,景帝大悅,於是說了九個字,“萬里之外,乃有此忠臣”。既然有人提議,事情開了頭,朱祁鈺借梯上牆,隨即將奏疏下發,讓群臣討論。

這種討論,很明顯是景帝在向群臣炫耀兼示威,你們不提,終究有人會提,說說你們的看法吧!但群臣仍保持沉默,“眾心知不可,然莫敢發言,遲疑者久之”。

司禮太監興安見群臣不語,厲聲道“此事今不可以、不肯者不用僉名,尚何遲疑之有?於是無一人敢違者,其議遂定。”,“疏下之明日,禮部尚書胡濙,侍郎薩琦、鄒幹集文武群臣廷議。眾相顧,莫敢發言。……司禮太監興安厲聲曰:‘此事不可已,即以為不可者,勿署名,無持兩端。’群臣皆唯唯署議”。

簽名的大臣極多,包括公侯將相不下數十人,“聯名合奏,父有天下,必傳於子,此三代所以享國長久也。惟陛下膺天明命,中興邦家,統緒之傳,宜歸聖子。今黃矰所奏宜允”。

見群臣就範,景帝反倒謙虛起來,向皇太后請旨,皇太后見群臣聯名易儲,也不好反對,於是宣諭“只要宗社安,天下太平,今心既如此,當順人心行”。改換太子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景帝更封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朱見濟為太子。在詔書中,景帝稱“天佑下民作之君,實遺安於四海;父有天下傳之子,斯本固於萬年”,不但自己要當皇帝,而且要子孫後代也永遠當皇帝。

事後,景帝又對群臣進行封賞,並大赦天下,普天同慶。對於首倡易儲的殺人犯黃矰,景帝也沒虧待,“令釋矰罪,進階都督”。在特定時間特定背景下的一道奏疏,不僅讓一個殘忍的滅門案兇手逍遙法外,而且加官進爵。為了傳位親子,景帝已經置《大明律》於不顧。

這些變故對朱見深來說沒有產生過太深刻的印象,無論因孫太后私心被立為太子,還是被景帝廢掉,都沒有太多的影響到他。一直以來,他在孫太后的監護下生活,照料他飲食起居的便是那位萬姑娘。正因為他沒有受到影響,所以他登基為帝后,才對長輩的權力鬥爭顯得超然。

重為東宮

3

景帝處心積慮得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太子,可惜的是,朱見濟在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因病夭折,而朱見深在萬貞兒的照料下卻長得結結實實,看來籠子裡的雞是不如野雞生命力強,朱見深沒能像平常的皇室子弟一樣,享受特別安逸的環境,倒是自然成長,這不能不說因禍得福。

景帝在位期間,任用於謙整頓軍務,對受災地區減免稅負,發展經濟,同時對邊境少數民族的動亂高度重視。

同時,景帝知人善任,派當初主張南遷逃跑的徐有貞治理河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明朝恢復了往日生機的同時,景帝還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採有關輿地事蹟﹐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

從種種表現看,景帝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可隨著朱見濟的死去,景帝有點頹喪了。偏偏景帝沒有其他子嗣,這樣朝廷上下便開始醞釀重立朱見深為太子。率先發難的是監察御史鍾同和禮部郎中章倫。鍾同的奏疏如下:

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竊以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資厚重,足令宗社有託。伏望擴天地之量,敦友于之仁,蠲吉具儀,建復儲位,實祖宗無疆之休。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