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大明 (1 / 4)

元朝末年,天下板蕩,洪流滔滔,韓山童與劉福通等以白蓮教聚眾舉旗起義。因為這一支義軍舉著紅旗,頭扎紅巾,又稱作“紅巾軍”,又因焚香聚眾而被稱作“香軍”。

由於“天下苦元久矣”,劉福通率領紅巾軍一呼百應迅速壯大,韓山童被殺之後,劉福通就尊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主。1355年,朱元璋參加紅巾軍的第三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號稱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紅巾軍起義再次掀起高潮。之所以立國號為宋,是因為韓山童自稱宋徽宗的八世孫,當初起義檄文裡說過“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朱元璋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奉韓林兒為帝:攻下南京之後,韓林兒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攻下浙東之後,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1364年元旦,朱元璋已有帝王氣象,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命令。

因此,元朝與明朝之間,實質上還存在著一個小宋朝。不管小宋朝實力如何,至少朱元璋是以“龍鳳”紀年,承認小宋朝的存在。按照華夏確立國號的傳統,一般是以前朝給其封地為國號,以示政權的傳承性與合法性,夏商周秦漢唐莫不如此,既然小宋朝封朱元璋為吳國公,那麼朱元璋建國之後,為何國號不選擇“吳”而選擇“大明”?

明朝開國之前,朱元璋先為吳國公,後來自立為吳王,按常理來說,朱元璋應以“吳”為國號,但結果卻以“大明”為國號。其實,當時朝野對此國號的出處已經明確,並且達成共識,不存在什麼爭議,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將明朝國號與明教、五行說等相聯絡,於是明朝國號由來反而就變得撲朔迷離了。

朱元璋為何棄用“吳”這個國號,史書上沒有正式說法,但瞭解一下以吳為國號的政權就明白了。歷史上的吳國有五個,春秋吳國、三國東吳、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楊吳、明朝前身(史稱西吳)、元末張士誠的吳政權(史稱東吳)。以吳為國號的國家比較邪門,除了春秋吳國之外,其他的國祚都很短,都被他國所滅,因此即便朱元璋再不信鬼神,估計也不敢拿王朝命運開玩笑。更重要的是,張士誠盤踞在蘇州,是朱元璋的老對手,他初稱周王,後改稱吳王,這讓朱元璋還怎麼以“吳”為國號?

所以,沒辦法以封地名稱為國號,於是朱元璋只能重選國號,而之所以選擇“大明”,應該包含了五行說,但與明教、明王出世只能說是巧合。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朱元璋是明教鳳陽分舵舵主,使用陰謀詭計逼走了張無忌,掌握了明教大權,建國之後就以“明”為國號。實際上,金庸這是在抹黑朱元璋,因為韓山童與劉福通訊奉的主體是白蓮教,朱元璋也沒有竊取誰的權力,而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

所謂白蓮教,是南宋初年崑山人茅子元所創,崇奉阿彌陀佛,後來在宣教時,與明教、彌勒教、道教互相滲透融合,因此才有白蓮教聲稱“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等說法,元朝義軍多次利用白蓮教起義,金庸小說裡朱元璋與波斯明教關係其實是謬誤。由於各種宗教融合,所以韓山童又宣傳“明王出世”,希望百姓相信一旦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了,就迎來了光明的極樂世界。

因此,明朝國號出自明教之說,純屬胡扯,紅巾軍主要是依靠白蓮教聚眾,只是在宣傳時借用了明教的明王這一角色。

不過,從“明王出世”看,朱元璋驅除韃虜,拯救萬民於水火,是百姓心目中期盼的“明王”,朱元璋以此自詡,以此為國號,好像也能說得通。只是這一說法有二個不合邏輯之處:一是“明王”只是“王”不是“皇”,朱元璋沒有必要自降一級吧;二是朱元璋還是採用儒家治國,“明王出世”是外來宗教說辭,如果明朝國號由此而來,這讓天下讀書人怎能接受?

想讓天下讀書人接受,朱元璋選擇的國號就必須出自儒家經典,而“大明”這兩個字在儒家經典中就曾多次出現,比如以下:

《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管子》:“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鑑於大清,視於大明。”

從明字含義上看,明字始見於甲骨文,就是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的簡化組合,本義代表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點燃、公開的、天亮等,無論是字形還是含義,三千多年來沒什麼變化。所以,“大明”的含義就很明確了,就是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還有推翻元朝黑暗統治讓萬民沐浴於光明之意,與“明王出世”、明教之“明”只是巧合而已。

可見,本來“大明”出自儒家經典,很有深度的一個國號,也不存在什麼爭議,但隨著歲月變遷,尤其在經過金庸小說的歪說之後,就變得愈加撲朔迷離了。時人對於明憲宗成化帝的認知,多源於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朝那些事》。然該書戲說成分過多,時常招人詬病,而且書中對成化朝的篇幅也很簡略。故時人對成化朝的認識,很難說不是極為刻板的。本文作者有成化立嗣開始,推出一系列文章,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成化時代。

提到明朝的皇帝,另類的有好幾位,成化帝以他那曠古絕今的“姐弟戀”名噪於後世。隨著人們自由戀愛的觀念產生,“姐弟戀”已經被人們接受,如今某冰冰的男朋友比她本人小20幾歲,似乎成化帝與比他那位大自己17歲的萬姑姑的愛情也不再稀奇。

人們在心理上,有一個選擇性記憶,總是會記住某個人不尋常的舉動,而忽略掉其他行為。人們只記住成化帝另類的愛情生活,卻忽略掉他作為一個帝國執政者主動或者被動做出的決策,如何影響了帝國程序,而帝國程序又是如何影響到他個人決策的。

即使是常人,也不可能日日夜夜只有一個愛情的主題,瓊瑤阿姨也得考慮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一個偌大帝國的一號人物,他在享受做皇帝的優越感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如何保證延續自己來享受這種優越感。成化帝幼年多災,在他執政的幾十年,天賦並不算太高的他,還是進行了一定的努力。

初為太子

1

公元1449年的中秋節,偌大的北京城顯得異常冷清,正統帝朱祁鎮率五十萬明軍抗擊蒙古人的內犯,傳回京城的卻是一個比一個讓人揪心的訊息,先是諸如成國公朱勇等戰將戰死,後來連皇帝本人也在土木堡被俘虜。

土木堡距離京城距離不算太遠,敗兵在中秋節當天已經陸續逃回,第二日懷來守將報告,皇帝陷虜。朱祁鎮的生母、皇太后孫氏和同父異母弟,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鈺頓時慌亂,訊息不脛而走,一下子傳遍了北京城。

“危難時刻,方見中流砥柱”,兵部侍郎于謙呵斥遷都的主張,並且積極佈防。太監李永昌也勸說孫太后要考慮社稷蒼生,倉廩府庫,還舉了南宋的例子進言。孫太后這才下定決心,然後任命朱祁鈺監國,積極對付蒙古的入侵和也先的要挾。

正當人心趨於穩定的時候,僅隔一日,司禮監金英卻傳出了一道瞠目結舌的“皇太后聖旨”,要立皇帝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禮部官員尚未提出冊封意見,皇太后的正式詔令便到了:

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

這位被立為皇太子的朱見深,就是後來廟號憲宗的成化皇帝。但此時,還是個不滿兩週歲的娃娃,所以,朱見深被冊封為太子,“長”是真,“賢”卻不得而知,固然有“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太后孫氏自己的打算。

孫太后此舉不難理解,因為監國朱祁鈺的母親是賢妃吳氏,而自己的兒子朱祁鎮生死叵測,一旦朱祁鎮有意外,朱祁鈺做了皇帝,那吳氏就會母因子貴成為太后。

孫太后像

孫太后立朱見深為太子,即使朱祁鎮死於塞外,皇位繼承人也應該是她的長孫,由於孫太后的精於算計,全然不懂世事的朱見深成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雖說國危立長君,但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叔父周公、召公輔政,古代已有先例,在孫太后看來,內外臣子對他的安排是提不出異議的。

景帝易儲

2

女人天生不太適合搞政治,況且孫太后也不是呂后、武則天一類的女人,就在她認為萬無一失的時候,僅僅離朱見深被冊立為太子後的第四天,在京的文武百官就聯名給他上了一份奏疏,奏疏的要點如下:

聖駕北狩,皇太子幼衝,國勢危殆,人心洶湧,古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奠宗社。

南京翰林學士周敘則直接勸進朱祁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