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41章 滇遊日記十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1章 滇遊日記十一 (1 / 5)

己卯(公元1639年)七月初一至初三日抄書麓館,亦無竟日之晴。先是俞禹錫有僕還鄉,請為餘帶家報家信。餘念浮沉之身,恐家人已認為無定河邊物,若書至家中,知身猶在,又恐身反不在也,乃作書辭告訴之。至是晚間不眠,仍作一書,擬明日寄之。

初四日送所寄家書至俞館,而俞往南城吳氏園。餘將返,其童子導餘同往。過南關而西,一里,從南城北入其園。有池有橋,有亭在池中。主人年甚少,昆仲二人,一見即留酌亭中。

薄暮與禹錫同別。

始知二主人即吳麟徵之子,新從四川父任歸者。

麟徵以鄉薦,初作教毗陵,升南部,故與俞遇,今任四川建昌道矣。

初五日又絕糧。餘作中寄潘蓮華,復省中吳方生,潘父子以初八日赴公車(進京會試)。

且與潘索糧。

不及待,往拜吳氏昆仲,不遇,即乘霽出龍泉門,為乾海子之遊。由九龍池左循北坡西向上,一里,出寺後,南瞰峽中馬家園,即前日閃太史宴餘其中者,昔為馬業,今售閃氏矣。

從此益西向上,一里,瞰其北峽,乃太保新城所環其上者,乃知其西即寶蓋山之頂,今循其南岡而上也。又迤邐上者三里,始隨南峽盤坡入。二里,路北之樹木,森鬱而上,路南之樹木,又森鬱而下,各有莊舍於其中。其北者為薛莊,其南者為馬莊,其樹皆梨柿諸果。

餘夙聞馬元中有兄居此,元中囑餘往遊,且雲:“家兄已相候久矣。“至是問主人,已歸城,莊虛無人。時日甫上午,遂從其後趨幹海子道。其處峰稍南曲,其下峽中有深澗,自西北環夾東出,水聲驟沸,即馬家園綰九隆南塢之上流也。此處騰湧澗中,外至塢口,遂伏流不見。南溢而下泛者,為馬園內池;北溢而下泛者,為九隆泉池,皆此水之伏而再出者也。

於是循澗北崖盤坡而上,一里,北折入峽。二里,稍下就澗行。其處東西崖石夾峙,水騰躍其中,路隨之而上,蓋已披寶蓋山之西麓矣。或涉水西,或涉水東,或涉水中而上。

北五里,漸西,其溪分兩道來。由其中躡嶺西北上,始望見由此而北,分峽東下者,為寶蓋之脊,又東下而為太保;由此而南,分峽東下者,為九隆南山之脊,又東下為九隆岡。

此其中垂之短支,躡之迤邐上,五里始西越其脊。下瞰脊西有峽下繞甚深,水流其中沸甚,此即沙河之上流也。其西又有山一重橫夾之,乃為南下牛角關之脊,而此脊猶東向之旁支也。循北崖西行三里餘,始西南墜壑下。下又三里餘,始抵溪之東岸。兩崖夾溪之石甚突兀,溪流逗石底而下,層疊騰湧,而蒙箐籠罩之,如玉龍踴躍於青絲步障中,《志》所謂溜鍾灘,豈即此耶?路緣東崖下,北溯溪,有小洞倚崖,西瞰溪流。入坐其間,水乳滴瀝,如貫珠下。出,復北溯溪三里,有木橋跨而西。度其西上嶺,遂與沙河上流別。

三里,登南度之脊。其脊中低,南北皆高,南即牛角關之脈,北高處為虎坡,乃從西北度脈而來者。路逆溯之,循北嶺東坡而上,又二里,從嶺北西向穿坳,是為虎坡。此坡由北衝東蒲蠻寨嶺度脊西南下,繞為北衝南峰,南向逶迤,東墜沙河之源,西環幹海子之塢,南過此嶺,稍伏而南聳牛角關。又伏而度脈,分支西北掉尾者,為蒲縹西嶺;正支東峙松子山,繞石甸東而南盡於姚關者也。

過坳西即有坑西墜,路循北坡西北行,五里西下,行峽中。溯流躡澗,三里,再逾嶺。又三里,出嶺西。始見西南下壑稍開,有西峽自北而南,與南峽合而西去,有茅數龕嵌峽底,曰鑼鼓寨。

皆儸儸之居。於是盤東坡北向,而轉溯西峽之上行。蓋西峽有山自北坳分支南亙,環於東界之西,路由其中直披北坳而入。三里,涉北來小水,遂西盤其坳脊。二里,出坳西,其西南盤壑復下開,而路乃北向躡嶺,曲折西北,盤之而升,三里餘,登嶺頭。

蓋此嶺從虎坡北幹海子東分支西突,又西度為大寨西峰,西北橫亙於大寨、瑪瑙山之間,此其東下之嶺也;其北為崇脊,其南為層壑。遙望數十家倚西亙橫峰下,即大寨也。於是西南盤層壑之上,二里,越岡西下,又二里,西南下至塢間。涉北來小峽,又西上半里,是為大寨。

所居皆茅,但不架欄,亦儸儸之種。俗皆勤苦墾山,五鼓輒起,昏黑乃歸,所墾皆磽qiāo瘠堅硬平瘠之地,僅種燕麥、蒿麥而已,無稻田也。餘初買米裝貯,為入山之具,而顧僕竟不之攜,至是寨中俱不稻食。煮大麥為飯,強齧之而臥。

初六日天色陰沉。飯麥。由大寨後西涉一小峽,即西上坡。半里,循西山北向而升。二里,坡東之峽,駢束如門,門以內水猶南流,而坡峽俱平,遂行峽中。

又北一里,有岐逾西山之脊,是為瑪瑙坡道。餘時欲窮幹海子,從峽中直北行,徑漸翳,水漸縮。一里,峽中累累為環珠小阜,即度脈而為南亙西山,此其平脊也。半里過北,即有坑北下。由坑東循大山西北行,又一里而見西壑下嵌,中圓如圍城,而底甚平,即幹海子矣。

路從東山西向,環海子之北,一里,乃趁峽下。東山即虎坡大脊之脈,有岐東向,逾脊為新開青江壩道,入郡為近。

南下半里,抵海子之北,即有泉一圓在北麓間,水淙淙由此成流出。

其東西麓間,俱有茅倚坡臨海而居,而西坡為盛。

又半里,循麓而入西麓之茅。其廬俱橫重木於前,出入皆逾之。

其人皆不解漢語,見人輒去。廬側小溪之成流者,南流海子中。

海子大可千畝,中皆蕪草青青。

下乃草土浮結而成者,亦有溪流貫其間,第但不可耕藝,以其土不貯水。

行者以足撼之,數丈內俱動,牛馬之就水草者,只可在涯涘sì水邊間,當其中央,駐久輒陷不能起,故居廬亦俱瀕其四圍,只墾坡布麥,而竟無就水為稻畦者。其東南有峽,乃兩山環湊而成,水從此洩,路亦從此達瑪瑙山,然不能徑海中央而渡,必由西南沿坡灣而去。於是倚西崖南行一里餘,有澄池一圓,在西崖下蕪海中,其大徑丈餘,而圓如鏡,澄瑩甚深,亦謂之龍潭。

在平蕪中而獨不為蕪翳,又何也?

又南一里,過西南隅茅舍,其廬亦多,有路西北逾山,雲通後山去,不知何所。其南轉脅間,有水從石崖下出,流為小溪東注。餘初狎之,欲從蕪間涉此水,近水而蕪土交陷,四旁搖動,遂復迂陟西灣,盤石崖之上,乃倚南山東向行。一里餘,有岐自東峽上,南逾山脊,為新開道,由此而出爛泥壩者。餘乃隨坡而下東峽。半里,則峽中橫木為橋,其下水淙淙,北自海子菰gū茭白蒲峽甚逼仄,故一木航之,此水口之最為瀠結者。

其水南下,即為瑪瑙山後夾中瀑布矣。

度橫木東。覆上坡,半里,陟其東岡,由脊上東南行。還顧海子之窩,嵌其西北;出峽之水,墜其西南;其下東南塢中,平墜甚深,中夾為箐,叢木重翳,而轟崖倒峽之聲不絕。其前則東西兩界山又伸臂交舒,闢峽南去,海子峽橋之水,屢懸崖瀉箐中,南下西轉而出羅明壩焉。於是循東山,瞰西峽,東南行一里餘,轉而南下。

一里,有路逾東嶺來,即大寨西來者,隨之西南下坡。

半里,忽一廬踞坡,西向而居,其廬雖茅蓋,而簷高牖爽,植木環之,不似大寨、海子諸茅舍。姑入而問其地,則瑪瑙山也。一主人衣冠而出,揖而肅客,則馬元康也。餘夙知有瑪瑙山,以為杖履所經,亦可一寓目,而不知為馬氏之居。馬元中曾為餘言其兄之待餘,餘以為即九隆後之馬家莊,而不知有瑪瑙山之舍。

瑪瑙山,《一統志》言瑪瑙出哀牢支隴,餘以為在東山後。

乃知出東山後者,為土瑪瑙,惟出此山者,由石穴中鑿石得之。

其山皆馬氏之業。

元康一見即諦視曰:“即徐先生耶?”問何以知之。曰:“吾弟言之。餘望之久矣!”蓋元中應試省中,先以書囑元康者,乃瑪瑙山,而非九隆後之馬家莊也。

元康即為投轄比喻殷勤留客,割雞為黍,見其二子。深山杳藹之中,疑無人跡,而有此知己,如遇仙矣!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