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越溪南,登下西嶺,入口甚隘,而內有平疇,西村落焉。西南上嶺,又二里而逾上西嶺,嶺東復得坪焉。有數家在深竹中,飯於村嫗。又西南平上二里,乃東逾一坳,始東下二里,為開洲,則湘之西岸也。溯湘南行五里,復入岡陀,為東劉村。
又五里為西劉村,有水自西谷東入湘。
又西南三里為土橋,又二里大豐橋,俱有水東注於湘。又逾嶺二里,宿於唐匯田。
〔東有大山巋然出東界上者,曰赤耳山。)
二十六日晨餐後,日色霽甚。南溯湘流二里,渡一溪為太平堡,有堡、有營兵焉。〔東西〕山至是開而成巨塢,〔小石峰一帶,駢立湘水東。〕又南二里,曰劉田。又南二里,曰白龍橋。又三里,逾一小嶺,曰牛欄。二里,張村。又一里至廟角,飯於雙泉寺,其南即靈川界。又南二里,東南岐路入山,其東高峰片聳,曰白麵山。又南二里,渡一橋,湘水之有橋自〔此〕。
循左山行,南二里,為田心寺。
又南一里,古龍王廟。又南一里,有一石峰峙立東西兩界之中,曰海陽山。有海龍庵,在峰南石崖之半。海龍庵已為臨桂界。海龍堡在西南一里,東入山五里為季陵,西十五里,過西嶺背為龍口橋,東北五里讀書巖、白麵山,西北十五里廟角,南五里江匯。先是,望白麵山南諸峭峰甚奇,問知其下有讀書巖,而急於海陽,遂南入古殿,以瓦磨墨錄其碑。抵海龍虎,日已薄崦嵫,急卸行李於中。乃下山,自東麓〔二洞門〕繞北至西,入龍母廟,已圮。即從流水中行,轉南,水遂成匯,深者沒股。庵下石崖壁立,下臨深塘。由塘南水中行,轉東登山。
入庵,衣褌褲子俱溼,急晚餐而臥以褻衣內衣。是庵始有佛燈。
〔海陽山俱崆峒通空洞貯水。水門二:南平,西出甚急。東旱門二,下一二尺,即水匯其中,深者五六尺。山南水塘有細流,東源季陵亦下此。則此山尚在過脊北,水俱北流,惟為湘源也,漓源尚在海陽西西嶺角。〕二十七日曉起,天色仍霽,亟飯。從東北二里,田心寺,又一里,東入山,又一里,渡雙溪橋。又東一里,望一尖峰而登。其峰在白麵之西,高不及白麵,而聳立如建標累塔,途人俱指讀書巖在其半,竟望之而趨。及登嶺北坳,望山下水反自北而南,其北皆山岡繚繞,疑無容留處,意水必出洞間。時銳急切於登山,第望高而趨,已而路斷,攀崖挽棘而上。一里,透石崖之巔,心知已誤,而貪於涉巔,反自快也。振衣出棘刺中,又捫崖直上,遂出其巔。東望白麵,可與平揖;南攬巾子,如為對談。久之,仍下北嶺之坳,由棘中循崖南轉,捫隙踐塊而上,得峰腰一洞,南向岈然,其內又西裂天窟,吐納日月,盪漾雲霞,以為讀書之巖必此無疑;但其內平入三四丈,輒漸隘漸不容身,而其下路覆蔽塞,心以為疑。出洞門,望洞左削崖萬丈,插霄臨淵,上有一石飛突垂空,極似一巨鼠飛空下騰,首背宛然,然無路可捫。逐下南麓。回眺巨鼠之下,其崖懸亙,古溜間駁,疑讀書巖尚當在彼,復強靜聞緣舊路再登。至洞門,覓路無從,乃裂棘攀條,梯懸石而登,直至巨鼠崖之下。仰望崖下,又有二小鼠下垂,其巨鼠自下望之,睜目張牙,變成獰面,又如貓之騰空逐前二小鼠者。崖腰有一線微痕可以著足,而下〔仍峭壁。又東有巨擘一雙作接引狀,手背拇指,分合都辨。至其處,山腋痕絕不可前。乃從舊路〕下至南麓,誇耕者已得讀書巖之勝。耕者雲:“巖尚在嶺坳之西,當從嶺西下,不當從嶺東上也。”乃從麓西溯澗而北,則前所涉溪果從洞中出,而非從澗來者。望讀書巖在水洞上,急登之。其洞西向,高而不廣,其內垂柱擎蓋,駢筍懸蓮,分門列戶,頗幻而巧。三丈之內,即轉而北下,墜深墨黑,不可俯視,豈與下水洞通那?洞內左壁,有宋人馬姓為秦景光大書“讀書巖”三隸字。
其下又有一洞,門張而中淺,又非出水者。水從讀書巖下石穴湧出,水與口平,第見急流湧溪,不見洞門也。時已薄午,欲登白麵,望之已得其梗概,恐日暮途窮,不遑升堂入室,遂遵白麵西麓而南。二里,過白源山,又二里過季陵路口,始轉而西。一里,隨山脈登海陽庵,飯而後行,已下午矣。
由海陽山東南過季陵東下,入堂溪橋,遂由塘南循過脊西行,一里,為海陽堡。由堡西南行,則堡前又分山一支南下,與西山夾而成兩界,水俱淙淙南下矣。隨下一里,則西谷中裂,水破峽而出,又羅姑與西嶺夾而成流〔者,皆為灕水源矣。〕越之,循水西南下三里,為江匯。於是水注而南,路轉而西,遂西逾一嶺,一里,登嶺坳。三里,西循嶺上行,忽有水自東南下搗成澗,路隨之下。又一里,直墜澗底。越橋南,其水自橋下復搗峽中,路不能隨。復逾嶺一里,乃出山口,又西南行平疇中,二里,抵澗上。
〔西有銀燭山,尖削特聳,東南則石崖正扼水口也。〕乃止宿於黃姓家。
二十八日平明,飯而行。
二里,西南出澗口,渡水,逾一小嶺,又三里得平疇,則白爽村也。由白爽村之西覆上嶺,是為長衝。五里,轉北坳,望西北五峰高突,頂若平臺,可奪五臺之名。又西五里,直抵五峰之南,亂尖疊出,十百為群,橫見側出,不可指屈。
其陽即為鎔村,墟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無,亦南中所(少)見者。市多鬻yù賣面、打胡麻為油者,因市面為餐,以代午飯焉。
〔東南三十里,有靈襟洞;南二里,有陽流巖雲。〕又西五里為上橋,有水自東北叢尖山之南,西過橋下,即分為二。一南去,一西去。又西南〔穿石山腋,共〕三里,過廖村。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叢亭亭,更覺層疊。
問之,謂危峙者為金山,而其東尖叢者不能名焉。
又二里,有水自金山東腋出,堰為大塘。
歷堰而西,又三里,復穿石山峽而西,則諸危峰分峙疊出於前,愈離立獻奇,聯翩角勝矣。石峰之下,俱水匯不流,深者尺許,淺僅半尺。諸峰倒插於中,如出水青蓮,亭亭直上。初二大峰夾道,後又二尖峰夾道,道俱疊水中,取徑峰隙,令人應接不暇。但石俱廉厲鑿足,不免目有餘而足不及耳。其峰曰雷劈山。以其全半也;曰萬歲山,以尖圓特聳也。其間不可名者甚多。共五里,始舍水磴而就坦坡。
又五里,姑得平疇,為河塘村,乃就村家瀹茗避日,下舂而後行。河塘西築塘為道,南為平疇,秧綠雲鋪,北為匯水,直浸北界叢山之麓,蜚晶漾碧,令人塵胃一洗。過塘,循山南麓而西,五里,渡一石樑,遂登岡陀行。又五里,直抵兩山峽中,其山南北對峙如門。北山之東垂,有石峰分岐而起,尖峭如削,其岐峰尤亭亭作搔首態,土人呼為婦女娘峰。崖半有裂隙透明,惟從正南眺之,有光一繖通“閃”,少轉步即不可窺矣。南山之首,又有石突緩,人行其下,左右交盼,亦復應接不暇。時日色已暮,且不知顧僕下落,亟問浮橋而趨。西過大石樑,再西即浮橋矣。灕水至是已極汪洋,北自皇澤灣即虞山下。轉而南,桂林省城東臨其上。城東北隅為驛,在皇澤灣轉南之衝,其南即城也。城之臨水者,東北為東鎮門,南過木龍洞為就日門,再南出伏波山下為桂水門,又南為行春門,又南為浮橋門。此東面臨流者,自北隅南至浮橋共五門。北門在寶積、華景二山。
浮橋貫江而渡,覓顧僕寓不得,遂入城,循城南去,宿於逆旅。
二十九日從逆旅不待餐而行。
遂西過都司署前,又西,則靖江王府之前甬也。又西,則大街自北而南,乃飯於市肆。
此處肉饅以韭為和,不用鹽而用糖,晨粥俱以雞肉和食,亦一奇也。又南登一樓。
其樓三層,前有石樑,梁東西大水匯成大沼。自樓上俯眺,朱門粉堞,參差綠樹中,潮水中涵,群峰外繞,盡括一城之勝。中層供真武像。時亟於覓顧僕,遂轉遵大街北行,東過按察司前,遂東出就日門。計顧僕舟自北來,當先從城北瀕江覓,而南從城下北行。已而城上一山當面而起,石腳下插江中,路之在城外者,忽穿山而透其跨下,南北岈然,真天闢關津也。
〔西則因山為城,城以內即疊彩東隅。〕穿洞出,下臨江潭,上盤山壁,又透腋而入,是為木龍洞。其洞亦自南穿北,高二丈,南北透門約十餘里。
其東開窗剖隙,屢逗天光,其外瀕江有路,行者或內自洞行,或外由江岸,俱可北達。
出洞,有片石夾峙,上架一穹石,其形屈曲,其色青紅間錯,宛具鱗腮,似非本山之石,不知何處移架於此。洞北闢而成崖,綴以飛廊,前臨大江,後倚懸壁,憩眺之勝,無以逾此。廊上以木雕二龍插崖間,北壓江水。廊北有庵、有院。
又循城溯〔江〕北一里,過東鎮門。
又北過城東北隅,〔為東江驛。驛東向,當皇澤灣南下衝。〕入驛,問顧僕所附江舟,知舟泊浮橋北。出驛,北望〔皇〕澤灣,有二江舟泊山下,〔疑顧僕或在此舟,〕因令靜聞往視,餘暫憩路口。見城北隅,俱因山為城,因從環堵之隙,退視其下,有一大洞北向穹然,內深邃而外旁穿。有童子方以梯探歷其上,蓋其附近諸戶積薪貯器,俱於是託也。
恐靜聞返,急出待路口。
久之不至,乃瀕江北行覓之,直抵泊舟之山,則靜聞從松陰中呼曰:“山下有洞,其前有亭,其上有庵,可急往遊。”餘從之。
先沿江登山,是為薰風亭。
曹學佺附書。
亭四旁多鐫石留題,拂而讀之,始知是為虞山,乃帝舜南遊之地。其下大殿為舜祠,祠後即韶音洞,其東臨江即薰風亭。亭臨皇灣之上,後倚虞山之崖。刻詩甚多,惟正德藩臬〔niè〕王驥與同僚九日登虞山一律頗可觀。詩曰:“帝德重華亙古今,虞山好景樂登臨。峰連大嶺芙蓉秀,水接三湘苦竹深。雨過殊方沾聖澤,風來古洞想韶音。
同遊正值清秋節,更把茱萸(zhūyú一種植物,可作釀酒料,其味特異,清明節喝此酒,有思親之意)酒滿斟。“由亭下,西抵祠後,入韶音洞。其洞西向,高二丈,東透而出約十丈。洞東高崖嶄絕,有小水匯其前,幽澤嵌壁,恍非塵世。
其水自北塢南來,石樑當洞架其上,曰接龍橋。坐橋上,還眺〔洞〕門崖壁,更盡崢嶸之勢。洞門左崖張西銘栻刻《韶音洞記》,字尚可摹。仍從洞內西出,乃緣磴東上,有磨崖,碑刻朱紫陽所撰《舜祠記》,為張松建祠作。
乃呂好問所書,亦尚可摹,第崖高不便耳。從此上躋,有新疊石為級者,宛轉石隙間,將至山頂,置靜室焉,亦新構,而其僧已去。窗楞西向,戶榻灑然,室不大而潔。乃與靜聞解衣憑几,啖胡餅而指點西山,甚適也。久之,舜殿僧見客久上不下,乃登頂招下山待茶。餘急於覓顧僕,下山竟南,循舊路,二里入就日門。從門內循城南行半里,由伏波山下出桂水門,門以內為伏波祠,門以外為玩珠洞。由城外南行又半里,為行春門,又南半里,為浮橋門,始遇顧僕於門外肆中。時已過午,還炊飯於城內所宿逆旅。下午,大雨大至,既霽,乃遷寓於都司前趙姓家,以其處頗寬潔也。
五月初一日晨餐後,留顧僕浣衣滌被於寓。餘與靜聞乃北一里,抵靖江王府東華門外。其東為伏波山,其西為獨秀峰。峰在藩府內,不易入也。
循王城北行,又一里,登疊彩山。山踞省城東北隅,山門當兩峰間,亂石層疊錯立,如浪痕騰湧,花萼攢簇,令人目眩,所謂“疊彩”也。門額書“北牖洞天”,亦為曹能始書。按北牖為隱山六洞之名,今藉以顏此,以此山在城北,且兩洞俱透空成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