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20章 粵西遊日記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0章 粵西遊日記一 (2 / 14)

下二潭俱有圓石中立承水,水墜潭作勢瀠回尤異。又三里,度橋為桐初,有水南自打狗嶺來會,亦橋其上。二水合而西南,則又觀音橋跨之。大道從觀音橋西逾嶺出,予從橋下隨溪南。一里,水從西峽出。〕逾一嶺出西堰,又西四里為陳墓源,有瀑自東山峽中湧躍而出,與東嶺溪合,有橋跨其會處,〔大道與水俱南。〕餘渡橋,東躋嶺而上,〔即湧瀑南嶺也。二里,平行嶺脊,北望北寶頂巋然,峽中水迫自打狗南崖,直逼其下。南望新寧江流,遠從巾子嶺橫界南寶頂之西。

其西南有峰尖突,正當陳墓水口,已而路漸出其下。二里,南〕下嶺從坳中行。又二里,逾一小嶺,一里至蘇家大坪,聚居甚盛,皆蘇姓也。飯於蘇懷江家。

下午大雨,懷江堅留,遂止其處。

十五日過山路。

〔坪側大瀑破山西向出,勢甚雄偉;下為大溪,西北合陳墓源出口。下午,東南上一嶺,誤東往大帽嶺道。乃西南轉六里,出南寶頂,道桃子坪。問上樑宿處,四里而是。逾嶺東至新開田所,有路南下伏草中。復誤出其東,歷險陂三里,不辨所向。已忽得一龕,地名掛幡,去上樑五里矣。其處五里至快樂庵,又十里乃至南頂。以暮雨,遂歇龕。〕十六日〔雨不止,滯龕中。〕(僅五里,)快樂庵。

十七日〔從定心橋下過脊處,覓蓮瓣隙痕,削崖密附,旁無餘徑。乃從脊東隔峽望之,痕雖岈然,然上垂下削,非託廬架道處也。乃上定心石,過聖水涯,再由捨身崖登飛錫絕頂,返白雲庵。〕宿白雲庵,晤相宗師。

十八日晨餐後,別相宗,由東路下山。一里餘,則路旁峭石分列,置懸級出其間,是為天門。門外有聳石立路右,名金剛石,上大書“白雲洞天”。從此歷磴而下,危峭逾於西路。西庵之名快樂,豈亦以路之坦耶!又四里,過題龍庵,〔庵北向。〕先是,從觀音靜室遙見兩人入箐棘中,問雲知為掘青暑者,而不辯其為何。過題龍庵,又見兩人以線絡負四枚,形如小豬而肥甚,當即竹鼦也。筍根稚子。今姑見之矣。大者斤許,小者半斤,索價每頭二分,但活而有聲,不便筐負,乃聽而去。蓋山中三小珍:黃鼠、柿狐、竹豚。惟竹豚未嘗,而無奈其活不能攜,況此時筍過而肥,且地有觀音美筍,其味未必他處所能及。

東下里許,南望那叉山飛瀑懸空而墜。

〔先從寶頂即窺見,至此始睹崇隆若九天也。〕又東下五里,左渡小溪,深竹中有寺寂然,則苦煉庵。

〔庵南向,左右各一溪自後來繞,而右溪較大,橋橫其上,水從西南山腋透壁下。〕從庵前東南渡橋南上嶺,〔其地竹甚大,路始分東西岐。〕從西岐下,〔始見那叉瀑北掛層崖,苦煉溪亦透空懸壑,與那叉大小高下勢相頡頏。然苦煉近在對山,路沿之同下,朗朗見其搗壑勢;其下山環成城,瀑垂其中,出西壁,與那叉東大溪合而東南去。〕見西峽中又一瀑如線,透山而下,連洩九層,雖細而甚長。路乃轉東,〔共三里〕,又一溪自西北來。渡而隨之,始覺甚微,漸下漸大,〔遂成轟雷湧雪觀。〕路應從溪右下,而誤從溪右。

又二里,是為大坪。渡溪而右,人一村家問之,則在蓮花庵之下矣,〔竹色叢鬱。〕村嫗出所炊粥羹餉,餘以炙筍酬之,餘自大鼻山劉家炙得觀音筍,即覓一山籃揹負之。

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輒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於是〔西南渡〕那叉大溪,〔溪東北出白沙江。〕又西上嶺,三里,飯於村家,其處乃大坪之極南也。又西南逾嶺而上,二里,是為半山嶺。屢渡溪,逾嶺而上,八里,入望江嶺。逾嶺溯溪,又十里,為桐源山。南下山二里,為韭菜園。東過坳下山三里,又循一水,為小車江。隨江南下四里,有〔桐源〕大溪自西來,即桐源韭菜溪,有大路亦自西來,南與小車江合而南去。路渡小車江口橋,從水右上山一里,隨江而東南,〔路行夾江山上,極險峻。〕有小石山,北面平剖,紋如哥窯,而薄若片板。江繞其南,路繞其北。

〔東北又有小溪,破峽成瀑。〕又東南二里始下,又一里下至江涯。稍上為木皮口,〔有溪自東北來入。其北峰曰不住嶺。〕乃宿。

十九日晨餐後,東南上嶺。隨江左行四里,下涉跳石江。又上嶺,過車灣檯盤石。共三里,出兩山峽口,有壩堰水甚巨,曰上官壩。

壩外一望平疇,直南抵裡山隅。

出峽,水東南入湘,路隨峽右西南下。行平疇中又一里,抵趙塘,其聚族俱趙,巨姓也。

村後一石山峙立,曰西鐘山,下俱青石峭削,上有平窩,土人方斥石疊路,建五穀大仙殿。其東峭崖上有洞可深入。時以開道伐木,反隘其路,不得攀緣而渡。又西南〔渡〕一溪橋,共四里,過棄雞嶺。又四里,出鹹水,而山棗驛在焉,則官道也。鹹水之南,大山橫亙,曰裡山隈;鹹水之北,崇嶺重疊,曰三清界:此鹹水南北之界也。鹹水溪自三清界發源,流為焦川,自南宅出山,至此透橋東南羅江口入湘。

渡橋西南行,長松合道,夾徑蔽天,〔極似道州永明道。〕十里,板山鋪。又十里,石子鋪。從小路折而東南,五里抵界首,乃千家之市,南半屬興安,東半屬全州。至界首才下午,大雨忽至,遂止不前。是日共行五十里。

二十日平明飯。

溯湘江而西,五里,北向入塔兒鋪,始離湘岸,已入桂林界矣。有古塔,傾圮垂盡,有光華館,則興安之傳舍也。人興安界,古松時斷時續,不若全州之連雲接嶂矣。十里,東橋鋪。五里,小宅,復與湘江遇。又五里,瓦子鋪,又十里,至興安萬里橋。橋下水繞北城西去,兩岸甃石,中流平而不廣,即靈渠也,已為灕江,其分水處尚在東三里。過橋入北門,城牆環堵,縣治寂若空門,市蔬市米,唯萬里橋邊數家。炊飯於塔寺。飯後,由橋北溯靈渠北岸東行,已折而稍北渡大溪,則湘水之本流也,上流已堰不通舟。

既渡,又東〔有〕小溪,疏流若帶,舟道從之。蓋堰湘分水,既西注為漓,又東浚湘支以通舟楫,稍下復與江身合矣。支流之上,石橋曰接龍橋,橋南水灣為觀音閣,已離城二里矣。

又東南五里,則湘水自南來,直逼石崖下。

其崖突立南向,曰獅子寨。

路循寨腳東溯溪入,已東北入山七里,逾羊牯嶺,抵狀元峰下,內有鄧家村,俱鄧丞相之遺也。村南有靜室名回龍庵,遂託宿於其中。僧之號曰悟禪。

二十一日從庵右逾小山南一里,至長衝,東逼狀元峰之麓。又一里,至一尼庵,有尼焉。其夫方出耕,問登山道。

先是,路人俱言,上茅塞,決不可登,獨此有盲僧,反詢客欲登大金峰、小金峰?蓋此處山之傑出者,俱以“金峰”名之。而狀元峰之左,有一峰片插,〔曰小金峰,〕亞於狀元,而峭削過之。蓋狀元高而尖圓,此峰薄而嶙峋,故有大、小之稱。二峰各〔有路,〕而草翳之。

餘從庵後登溪壠,直東而上,二里抵〔狀元、〕翠微之間,山削草合,蛇路伏深莽中。漸轉東北三里,直上逾其東北嶺坳,望見其東大山層疊,其下溪盤谷嬙,即為麻川;其南層山,當是海陽東渡之脊;其北大山即裡山隈wēi角落矣;其西即縣治,而西南海陽坪,其處山反藏伏也。坳北峰之下,即入九龍殿之峽。

地名峽口,又曰錦霄。

從坳南直躋峰頂,其峰甚狹而峭,凡七起伏,共南一里而至狀元峰,則亭亭獨上矣。自其上西瞰湘源,東瞰麻川,俱在足底;南俯小金峰,北俯錦霄坳嶺,俱為兒孫行。但北面九峰相連,而南與小金尚隔二峰,俱峭若中斷,不能飛渡,故路由其麓另上耳。聞此山為鄧丞相升雲處。其人不知何處,想是馬殷等僭(jiàn超越本分)竊之佐。土人言,其去朝數百里,夜歸家而早入朝,皆在此頂。

登雲山下即其家,至今猶俱鄧姓後。

一疑其神異,遂誅而及其孥焉。

頂北第三峰,有方石臺如舡首,飛突凌空。舊傳有竹自崖端下垂拂拭,此旁箐亦有之,未見有獨長而異者。坐峰頂久之,以攜飯就筐分啖。已聞東南有雷聲,乃下,〔返回龍庵。〕二十二日〔東行二里,過九宮橋,逾小嶺,共二里至錦霄,是為峽口。麻川江自南來,北出界首,截江以渡,江深沒股。麻川至此破山出,名七里峽,下又破山出,名五里峽。錦霄在其中,為陸行口。過江,溯東夾之溪入。三里,登山脊,至九龍廟,南北東皆崇山逼夾,南麓即所溯溪之北麓,溪聲甚厲。遂下山,過觀音閣,支流分環閣四面,惟南面石堰僅通水,東西北則舟上下俱繞之,惜閣小不稱。閣東度石橋,循分支西岸,溯流一里,至分水塘。塘以巨石橫絕中流,南北連亙以斷江身,只以**洩餘波,由塘南分湘入漓,塘之北,即浚湘為支,以通湘舟於觀音閣前者也。遂刺舟南渡分漓口,入分水廟。西二里,抵興安南門。出城,西三里,抵三里橋。橋跨靈渠,渠至此細流成涓,石底嶙峋。時巨舫鱗次,以箔竹簾子阻水,俟水稍厚,則去箔放舟焉。〕宿隱山寺。

二十三日晨起大雨,飯後少歇。

〔橋西有金鼎山。山為老龍脊,由此至興安,南轉海陽,雖為史祿鑿山分灕水,而橋下有石底,水不滿尺,終不能損其大脊也。上一里至頂,頂大止丈許;惟南面群巒紛叢嵐霧中,若聚米,若流火,俯瞰其出沒甚近。下至三里橋西,隨靈渠西南去。已而渠漸直南,路益西,路右石山叢立。雨中回眺,共十里,已透金鼎所望亂山堆疊中,穿根盤壑,多回曲,無升降。又三里為蘇一坪,東有岐可達乳洞。予先西趨嚴關,共二里而出隘口。東西兩石山駢峙,路出其下,若門中闢,傍裂穴如圭,梯崖入其中,不甚敞,空合如蓮瓣。坐觀行旅,紛紛沓沓。返由蘇一坪東南行一里,溯靈渠東北上,一溪東自乳洞夾註為清水,乃東渡靈渠。四里,過大巖堰。渡堰東石橋,轉入山南,小石山分岐立路口,洞岈然南向。遂西向隨溪入,二里至董田巨村。洞即在其北一里,日暮不及登,乃趨東山入隱山寺。〕出步寺後,見南向有洞,其門高懸,水由下出,西與乳洞北流之水合,從西北山腋破壁而出大巖堰焉。時日色尚高,亟縛炬從寺右入洞。

攀石崖而上,其石峭削,圮側下垂,淵壁若裂,水不甚湧而渾,探其暗處,水石粗混,無可著足。

出而返寺,濯足於崖外合流處,晚餐而臥。

二十四日晨起雨不止,飯後以火炬數枚,僧負而導之。

一里至董田,又北一里,至〔乳巖〕下洞、中洞、上洞。雨中返寺午飯。雨愈大,遂止不行。

二十五日天色霧甚,晨餐後仍向東行。一里,出山口,支峰兀立處,其上〔有〕庵,草翳無人,非觀音巖也。從庵左先循其上崖而東,崖危草沒,靜聞不能從,令守行囊於石畔。餘攀隙披窾kuǎn空處而入,轉崖之東,則兩壁裂而成門,〔內裁一線剖,宛轉嵌漏。〕其內上夾參九天,或合或離,俱不過咫尺;下夾墜九淵,或幹或水,俱憑臨數丈。夾半兩崖俱有痕,踐足而入,肩倚隔崖,足踐線痕,手攀石竅,無隕墜之慮。直進五六丈,夾轉而東,由支峰坳脊北望,見觀音崖在對崖,亦幽峭可喜。昨來時從其前盤山而轉,惜未一入。

今不能愈北也。下山,東南行田塍間,水漫沒岸。三里,有南而北小水,急脫下衣,涉其東,溯之南。又二里,為秀塘,轉而西南行,復涉溪而北,循山麓行。二里,又一澗自北山夾中出,涉其南,又循一溪西來入,即西嶺之溪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