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廣西的別稱。廣東、廣西本古百越族地,故別稱粵,廣東、廣西合稱兩粵。
《粵西遊記》共分四篇。
記一所敘是作者從公元1637年4月至6月的歷程,此次遊歷線路繁多,遍及廣西各地。此記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桂林七星巖的記敘,不但對其風光山色洞天別地有多角度的描繪,而且充分考察了七星巖地區的地形特徵,對巖洞的結構以及形成原因頗有準確推測與判斷,具有較高的地學價值。
記二從公元1637年6月起記,至9月9日止。
主要記遊廣西中南部地區。先記柳州洛容之羅山風景。窮洞極崖、歷險登山,又對柳州周圍風景一一歷覽。後遊真仙洞,對其洞景描繪甚細,又輯錄洞中刻記《真仙岩詩敘》和龔大器《春題真仙洞八景》於記中。
返柳州後,南下象州,經武宣至桂平。先南下鬱林(今玉林)遊勾漏山,到容縣遊都嶠山,返桂平,西向經貴縣、橫州、抵南寧。原記散失較多。
記三則記廣西西部遊歷,記四則為記三之延續。
丁丑(公元1637年)閏四月初八日夜雨霏霏,四山靉靆àidài雲盛之狀,昧爽放舟。西行三十里,午後,〔分顧僕舟抵桂林,予同靜聞從〕湘江南岸登涯,舟從北來,反曲而南,故岸在北。
是為山角驛,地名黃沙。西南行,大松夾道,五里,黃沙鋪。
東面大嶺曰紫雲巖,西面大嶺曰白雲岩。
湘江在路東紫雲巖西。
又南三里,雙橋。
有水自西大嶺注於湘。
又七里,石月鋪,其西嶺曰黃花大嶺。又西南五里,出山隴行平疇間。又五里,深溪鋪。過鋪一里,有溪自西大山東注,小石樑跨之,當即深溪也。又一里,上小嶺,舍官道,深溪一十里官道至太平輔,又十里至全。
右入山。西向大山行,二里,直抵山下,又二里,宿於牛頭岡蔣姓家。夜大雨。
初九日冒雨西行五里,至礱巖普潤寺。寺有宋守趙彥暉詩碑,宋李時亮記。
巖洞前門東向〔如橋,出水約三十丈;〕後門北向,〔入水約十五丈。泉自山後破石窟三級下,故曰“礱”。〕西入甚奧,中有立筍垂柱。出巖,西三里,有小石山兀立路旁。又西三里,張家村,〔村後大山曰回龍巖。〕南五里,岡嶺高下,出平塢中西行一里,上大沖,西行半里,為福壽庵,飯於庵。又西半里,西北上柳山,有閣,曹學佺額,為柳仲塗書院。又上為寸月亭,亦曹書。
亭前為清湘書院。
有魏了翁碑。此山為郡守柳開講道處。院為林蚆所建,與睢、嶽、嵩,廬四書院共著。
其南有泉一方,中有石題曰“虎踞石”。由此躡嶺,逾而西,一里,為慈慧庵。轉北一里,為獅子巖,巖僧見性。
〔宿獅子巖南清泉庵。〕初十日由獅子巖南下,二里,至湘山寺。由寺東側入,登大殿,寄行李。東半里,入全州西門。過州前,出大南門,羅江在前。
東至小南門,三江合處。
約舟待於興安。復入城,出西門至寺,登大殿,拜無量壽佛塔。無量壽佛成果於唐鹹通間,《傳燈錄》未載,號全真,故州以全名。肉身自萬曆初段,丙戌又毀,後又毀。
〔塔後有飛來石。〕從塔東上長廊,西有觀音閣。下寺,由寺西溯羅江一里,上捲雲閣,絕壁臨江。
〔閣西為盤石,半嵌江中。絕壁有蓮花一瓣,凹入壁間,白瓣黑崖,〕有無量指甲印石,作細點字六個。又西,〔一洞臨江,泉由洞東裂石出,〕名玉龍泉。又西,有一石峰高豎如當關者,上大書“無量壽佛”四大字。共五里,又西為斷橋。又西十里,度石蜆岡。石規,《志》作石燕,南為龍隱洞,〔小山獨立江上,〕洞門西向。出洞而西,即為桫木渡橋,宿。
〔橋度水東自龍水出口,山聳秀夾立。〕十一日由渡橋西北行,五里為石鼓村,又三里為白沃村,過七里岡為寨墟。
有大溪自四川嶺出。北入峽〔為山川口,〕十里為閻家村。
又五里為白竹江,飯於李念嵩家。
雲開日麗,望見西北有山甚屼突,問之為鉤掛山,其上又有金寶頂,甚奇異。始問一僧,曰:“去金寶有六十里。”復問一人,曰:“由四川嶺只三十里。”時已西南向寶頂,遂還白竹橋邊,溯西北江而上。五里,進峽口,兩山壁立夾溪,甚峭。路沿溪西北崖上行,緣崖高下屈曲,十里出峽,為南峒。
〔聞南洞北五里洞盡,可由四川嶺達寶頂。〕有一僧同行,曰:“四川路已沒,須從打狗嶺上,至大竹坪而登,始有路。”遂隨之行。由溪橋度而西上嶺,有瀑布在其左腋,其上峻極。共三十里至打狗凹,已暮,宿於興龍庵,〔庵北高嶺即金寶頂也。〕十二日由興龍庵西上,始沿涯北轉,鉤掛山在其北,為本山隱而不見。三下三上,三度坳曲,共三里,逾土地坳,西望新寧江已在山麓。下山五里,為大竹坪。由坪右覓導登金寶者,一人方插秧,送餘二裡,逾上嶺,又下一里,至大鼻山。餘因寄行李于山下劉秦川家。兄弟二人俱望八,妻壽同。其家惟老者在,少者已出。餘置行李,由村後渡溪,溯而上二里,當逾嶺西登大道,誤隨溪直東上,二里路窮。還至中道,覽岐草中,西二里,逾嶺上,得南來大道,乃從之。北二里,又登嶺,又北上一里,為舊角庵基。由基後叢木中上六七里,不得道,還宿劉家。劉後有澗,其上一里,懸峽飛瀑,宛轉而下,修竹回巖,更相掩映。歸途採筍竹中,聞聲尋壑,踏月乃返。
十三日早飯於劉,倩劉孫為導,乃腰鑣biāo同“鏢”裹餐,仍從村後夾澗上。一里,中道至飛瀑處,即西攀嶺,路比前上更小。
一里,至南來大道,〔乃從南大源上此者。〕三里,逾嶺隘,一里,至角庵基。復從庵後叢中伏身蛇行入,約四里,穿叢棘如故,已乃從右崖叢中蛇行上。
蓋前乃從東峽直上,故不得道,然路雖異,叢棘相同。由岐又二里,從觀音竹叢中行。
其竹即餘鄉盆景中竹,但此處大如管,金寶頂上更大,而筍甚肥美。
一路採筍盈握,則置路隅,以識來徑。已而又見竹上多竹實,大如蓮肉,小如大豆。初連枝折袖中,及返,俱脫落矣。從觀音〔竹〕中上,又二里,至寶頂殿基,則石牆如環,半圮半立,而棟樑頹腐橫地,止有大聖像首存石壚中。時日色甫中,四山俱出。南峰之近者為鉤掛山,〔石崖峭立,東北向若削;〕再南即打狗嶺,再南為大帽,再南寶頂,而寶頂最高,〔與北相頡頏,〕仰望基後絕頂更高。復從叢竹中東北上,其觀音竹更大而筍多,又採而攜之。
前採置路側者較細,不能盡肩,棄之。
又上一里至絕頂。叢密中無由四望,登樹踐枝,終不暢目。已而望竹浪中出一大石如臺,乃梯躋其上,則群山歷歷。遂取飯,與靜聞就裹巾中以叢竹枝撥而餐之。
既而導者益從林中採筍,而靜聞採得竹菰gū即竹菌數枚,玉菌一顆,黃白俱可愛,餘亦採菌數枚。從舊路下山,抵劉已昏黑,乃瀹菌煨筍而餐之。
十四日別劉而行。隨溪西下一里,得大竹坪來道。又三里為大源,〔則大鼻西峽水與村後東峽水會,〕置橋其上,有亭隨橋數楹,橋曰潮橋。由橋以西為大源村。
〔予往南頂,則從橋東隨澗南行。裡許,渡木橋,澗忽東折入山,路南出山隘。澗復墜路東破峽出,連搗三潭:上方,瀑長如布;中凹,瀑轉如傾,下圓整,瀑勻成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