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19章 楚遊日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章 楚遊日記 (1 / 17)

楚:湖廣佈政司轄境為楚國故地,簡稱楚。

《楚遊日記》備述詳細。在《徐霞客西遊記》第二冊,原題“楚”並有提綱:“丁丑正月十一自勒子樹下往茶陵州、攸縣。過衡山縣至衡州,下永州船,遇盜。復返衡州,藉資由常寧縣、祁陽縣,歷永州至通州,抵江華縣。

復由臨武縣、郴州過陽縣,復至衡州。再自衡州入永,仍過祁陽,閏四月初七入粵。遇盜始末“。

其遊程大致與以上提綱相符,其記對湖南各景的描繪多伴有對山形地貌的考察,對各水的辨析。

遇盜是2月11日,記中所記簡直是遭搶劫,而在劫難之中,對世態人心的體悟更深一層,其間突現了靜聞的風範和高大形象,讀來令人回味不盡唏噓不止。

因楚遊日記多,路途長,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丁丑(公元1637年)

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開霽。

亟飯,託靜聞隨行李從舟順流至衡州,期十七日會於衡之草橋塔下,命顧僕以輕裝從陸探茶陵、攸縣之山。及出門,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隨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岡,共三里,復與溪遇,是為高隴。於是仍逾溪北,再越兩岡,共五里,至盤龍庵。有小溪北自龍頭山來,越溪西去,是為巫江,乃茶陵大道;隨山順流轉南去,是為小江口,乃雲嶁山道。二道分於盤龍庵前。

〔小江口即蟠龍、巫江二溪北自龍頭至此,南入黃雩大溪者。〕雲嶁山者,在茶陵東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廟初,孤舟大師開山建剎,遂成叢林。今孤舟物故,兩年前虎從寺側攫jué抓取一僧去,於是僧徒星散,豺虎晝行,山田盡蕪,佛宇空寂,人無入者。

每從人問津,俱戒通“誡”莫入。

〔且雨霧沉霾,莫為引導。〕餘不為阻,從盤龍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復與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從山夾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來,直逼山下,〔盤曲山峽,兩旁石崖,水齧成磯。〕沿之二里,是為沙江,即雲端溪入大溪處。

途遇一人持傘將遠〔出〕,見餘問道,輒曰:“此路非多人不可入,餘當返家為君前驅。”餘感其意,因隨至其家。其人為餘覓三人,各持械齎jī攜帶火,冒雨入山。初隨溪口東入〔一里〕,望〔一小溪自〕西峽〔透隙出〕,石崖層亙,外束如門。導者曰:“此虎窟山。從來燒採之夫俱不敢入。”時雨勢漸盛,遂溯大溪入,宛轉二里,〔溪底石峙如平臺,中剖一道,水由石間下,甚為麗觀。〕於是上山,轉山嘴而下,得平疇一壑,名為和尚園。

〔四面重峰環合。平疇盡,〕約一里,復逾一小山,循前溪上流宛轉峽中,又一里而云嶁寺在焉。山深霧黑,寂無一人,殿上金仙雲冷,廚中丹灶煙空。徘徊久之,雨愈催行,遂同導者出。出溪口,導者望見一舟,亟呼而附焉。順流飛槳,舟行甚疾即急。餘衣履沾溼、氣寒砭肌,惟炙衣之不暇,無暇問兩旁崖石也。

山谿紆曲,下午登舟,約四十里而暮,舟人夜行三十里,泊於東江口。

十二日曉寒甚。

舟人由江口挽舟入酃líng水,遂循茶陵城過東城,泊於南關。入關,抵州前,將出大西門,尋紫雲、雲陽之勝。

聞靈巖在南關外十五里,乃飲於市,復出南門,渡酃水。時微雨飄揚,朔風寒甚。東南行,陂陀高下五里,得平疇,是曰歐江。有溪自東南來,遂溯之行,霧中望見其東山石突兀,心覺其異。又五里,抵山嘴溪上,是曰沙陂,以溪中有陂也。

〔溪源在東四十里百丈潭。〕陂之上,其山最高者,曰會仙寨,其內穹崖裂洞,曰學堂巖。再東,山峽盤亙,中曰石樑巖,即在沙陂之上,餘不知也。又東一里,乃北入峽中。一里,得碧泉巖、對獅巖,俱南向。又東逾嶺而下,轉而北,則靈巖在焉。以東向,曾守名才漢又名為月到巖雲。

自會仙岩而東,其山皆不甚高,俱石崖盤亙,堆環成壑,或三面迴環如玦者,或兩對疊如門者,或高峙成巖,或中空如洞者,每每而是。但石質粗而色赤,無透漏潤澤之觀,而石樑橫跨,而下穹然,此中八景,當為第一。

靈巖者,其洞東向,前有亙崖,南北迴環,其深數十丈,高數丈餘,中有金仙,外列門戶而不至於頂,洞形固不為洞揜yǎn即掩也,為唐陳光問讀書處。陳居嚴塘,在洞北二十里。其後裔猶有讀書巖中者。

觀音現像,伏獅峰之東,回崖上萬石跡成像,赭黃其色。

對獅巖者,一名小靈巖,在靈巖南嶺之外。

南對獅峰,上下兩層,上層大而高穹,下層小而雙峙。

碧泉巖者,在對獅之西,亦南向,洞深三丈,高一丈餘。

內有泉一縷,自洞壁半崖滴下,下有石盤承之,清冽異常,亦小洞間一名泉也。

伏虎巖,在清泉之後。

石樑巖,在沙陂會仙寨東谷。其谷亂崖分亙,攢列成塢,兩轉而東西橫亙,下開一竇,中穹若梁,由梁下北望,別有天地,透梁而入,樑上復開崖一層,由東陂而上,直造梁中而止,登之如踐層樓矣。

會仙寨,下臨沙溪,上亙圓頂,如疊磨然,獨出眾山,羅洪山羅名其綸,瓊司理。結淨藍於下,即六空上人所棲也。其師號涵虔。

學堂巖,在會仙之北,高崖間迸開一竇,雲仙人授學之處。

此靈巖八景也。餘至靈巖,風雨不收。先過碧泉、對獅二巖,而後入靈巖,曉霞留飯,已下午矣。適有一僧至,詢為前山淨侶六空也。時曉霞方理諸俗務,結茅、餵豬。

飯罷,即託六空為導。

回途至獅峰而睹觀音現像,抵沙陂而入遊石樑,入其庵,而乘暮登會仙,探學堂,八景惟伏虎未至。是日雨仍空濛,而竟不妨遊,六空之力也。晚即宿其方丈。

十三日晨餐後寒甚,陰翳如故。別六空,仍舊路西北行。三里至歐江,北入山,為茶陵向來道;南沿沙陂江西去,又一道也。過歐江,溪勝小舟,西北過二小嶺,仍渡茶陵南關外,沿城溯江,經大西門,〔尋紫雲、雲陽諸勝。〕西行三里,過橋開隴,始見大江自東北來。於是越黃土坳,又三里,過新橋,霧中始露雲陽半面。又三里,抵紫雲山麓,是為沙江鋪,大江至此直逼山下。由沙江鋪西行,為攸縣、安仁大道。南登山,是為紫雲仙。上一里,至山半為真武殿,上有觀音庵,俱東北瞰來水。觀音庵松巖,老僧也。予詢雲陽道,松巖曰:“雲陽山者,在紫雲西十里。其頂為老君巖;雲陽仙在其東峰之脅,去頂三里;赤松壇又在雲陽仙之麓,去雲陽仙三里。蓋紫雲為雲陽盡處,而赤松為雲陽正東之麓。由紫雲之下,北順江岸西行三里,為洪山廟,乃登頂之北道;由紫雲之下,南循山麓西行四里,為赤松壇,乃登頂之東道;去頂各十里而近。二道之中有羅漢洞,在紫雲之西,即由觀音庵側小徑橫過一里,可達其庵。

由庵登頂,亦有間道可達,不必下紫雲也。“餘從之。遂由真武殿側,西北度兩小坳,一澗從西北來,則紫雲與肯蓮庵即羅漢仙。後山夾而成者。

〔水北入大江,紫雲為所界斷。〕渡澗即青蓮庵,東向而出,地幽而庵淨。僧號六澗,亦依依近人,堅留餘飯,餘亟於登嶺,遂從庵後西問登山。其時濃霧猶翳山半,餘不顧,攀躋直上三里,逾峰脊二重,足之所上,霧亦旋開。又上二里,則峰脊冰塊滿枝,寒氣所結,大者如拳,小者如蛋,依枝而成,遇風而墜,俱堆積滿地。其時本峰霧氣全消,山之南東二面,歷歷可睹,而北西二面,猶半為霾掩,〔酃江自東南,黃雩江自西北,盤曲甚遠。〕始知雲陽之峰,俱自西南走東北,排疊數重:紫雲,其北面第一重也;青蓮庵之後,餘所由躋者,第二重也;雲陽仙,第三重也;老君巖在其上,是為絕頂,所謂七十一峰之主也。雲峰在南,餘所登峰在北,兩峰橫列,脈從雲陽仙之下度坳而起,峙為餘所登第二重之頂,東走而下,由青蓮庵而東,結為茶陵州治。餘現登第二重絕頂,徑路迷絕,西南望雲峰絕頂,中隔一塢,而絕頂尚霾夙霧中。俯瞰過脊處,在峰下里許。其上隔山竹樹一壑,兩乳迴環掩映,若天開洞府,即雲陽仙無疑也。雖無路,亟直墜而下,度脊而上,共二里,逾一小坳,入雲陽仙。其庵北向,登頂之路,由左上五里而至老君巖;下山之路,由右三里而至赤松壇。庵後有大石飛累,駕空透隙,竹樹懸綴,極為倩疊,石間有止水一泓,澄碧迥異,名曰五雷池,雩祝甚靈;層巖上突,無可攀踄,其上則黑霧密翳矣。蓋第二重之頂,當風無樹,故冰止隨枝堆積。而庵中山環峰夾,竹樹蒙茸,縈霧成冰,玲瓏滿樹,如瓊花瑤谷,朔風搖之,如步搖玉珮。聲葉金石。偶振墜地,如玉山之頹,有積高二三尺者,途為之阻。聞其上登踄更難。時日過下午,聞赤松壇尚在下,而庵僧〔楚〕音,誤為“石洞”。餘意欲登頂右後。遂從頂北下山,恐失石洞之奇,且謂稍遲可冀希望晴朗也。索飯於庵僧鏡然,遂東下山。

路側澗流瀉石間,僧指為“子房煉丹池”、“搗藥槽”、“仙人指跡”諸勝,乃從赤松神話中之仙人,為道教所信奉而附會留侯也。

直下三里抵赤松壇,始知赤松之非石洞也。遂宿庵中。殿頗古,中為赤松,左黃石,而右子房即張良。殿前有古樹松一株,無他勝也。僧葛民亦近人。

十四日晨起寒甚,而濃霧複合。先是,晚至赤松,即嘿mò即默禱黃石、子房神位,求假半日晴霽,為登頂之勝。至是望頂濃霾,零雨四灑,遂無復登頂之望。飯後,遂別葛民下山。循山麓北行,逾小澗二重,共四里,過紫雲之麓,江從東北來,從此入峽,路亦隨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