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貴州省的簡稱。因省境東北部在戰國、秦代屬黔中郡,為貴州設治之始。
今貴州大部地區在唐代又屬黔中道,自成區域,故名黔。
《黔遊日記》共分兩篇。
徐霞客入黔,路線大致由南丹開始,南丹——獨山——都勻——平越衛(今福泉)——新添衛(今貴定)——龍里衛——貴陽——平壩——安順——鎮寧——永寧——新興所(今普安),然後西進雲南曲靖。
記一記初入黔路線。在南丹與獨山之間無甚特奇之處,而獨山至都勻,則山顯奇峻,水亦多聚而成流。此間對其溪流、泉水所記較多。
特別是對大馬尾、小馬尾二河之記述。在都勻,對《郡志》所記甚不滿,特別是對《郡志》所載“都勻八景”進行了批評,認為“八景”之說是“八寸三分帽子”,實際上所記之景並非此地特別突出的景緻。
到貴陽後,曾遊太子橋(今名態慈橋)。當時尚未發現小東河之白龍洞,故而徐霞客未有對白龍洞之記載。
該洞自1965年發現後,已闢為白龍洞地下公園。過青崖屯,尋探跪勺泉和龍潭,對龍潭及周圍景色描繪細緻且頗為讚賞,稱其為“萬古潛淵,千峰閟壑”。又記白雲山勝景,對其山色、山中猿猴成行的奇觀以及山中所產蘑菇均有美筆記載。至此,對青崖地區水系、山脈進行全面歸納,較具科學性。
其後途中,徐霞客記錄了遇奸人欺騙,遊資被竊的經歷,擔夫離去,只好親自負擔而行,況衣食俱無著落,困頓異常。
由平壩至安順,著重記遊雙明洞。
《嘉慶重修一統志。安順府山川》載:“雙明洞,在鎮寧州西五里,又名紫雲洞,俗名觀音洞。軒敞高朗,東西相通如城闕,中有流水,有橋可渡”。近數十年,在其附近又發現夥牛洞,洞內有多具野獸遺駭及獸骨化石,改名為犀牛洞,是著名旅遊景點。
徐霞客記雙明洞時,先敘周圍山川之景,然後再寫東、西二洞具象,對其“雙明”之由來亦有解釋,並稱“一門而透已奇,兩門而交映尤異”。
記白水河水況“溪底翻崖噴雪,滿溪皆如白鷺群飛”。
白水河即今所謂打幫河,徐霞客在此遊著名的黃果樹瀑布群,心中喜不自勝,其描述十分精彩。
記末為對盤江的初步考察。
記二為西行遊記,頗為豐富,從公元1638年4月起記。
戊寅(公元1638年)三月二十七日自南丹北鄙岜bā歹村,易騎入重山中,漸履無人之境。五里,逾山界嶺。南丹下司界。又北一里,逾石隘,是為艱坪嶺。其石極嵯峨,其樹極蒙密,其路極崎嶇,黔、粵之界,以此而分,南北之水,亦由此而別。然其水亦俱下都泥,則石隘之脊,乃自東而西度,盡於巴鵝之境,而多靈大脊猶在其東也。北下一里,就峽西行,一里,始有田塍,又半里,峽轉北,塢始大開。又北一里,有村在西塢中,曰由彝。此中諸塢,四面皆高,不知水從何出。然由彝村南石壁下,有洞東向,細流自畦中淙淙入,透山西而去,固知大脊猶在東也。至此南丹差騎辭去。由彝人始許夫騎,久乃不至,促久之,止以二夫負擔去。餘獨坐其欄,從午至暮,始得騎。西北二里,至山寨,則寨人已送擔亦前去。乃由其東上嶺,越脊北下一里,行壑hè中。又北一里,再越嶺脊,下行峽中。壑圓而峽長,南北向皆有脊中亙,無洩水之隙,而北亙之脊,石齒如鋸,橫鋒堅鍔,莫可投足。時已昏暮,躍馬而下,此騎真堪託死生也。越脊,直墜峽底,逾所上數倍,姑知前之圓壑長峽,猶在半山也。峽底有流,從南脊下溢,遂滔滔成流。
隨之西向行,共裡許,有村在南山麓,擔夫已換去。又騎而西半里,擔夫又已去。蓋村人恐餘止其家,故函換之行,而又無騎換,騎夫不肯前,餘強之暗行摸黑走路。西北半里,有溪自東而西,橫堰其中,左右淵深,由堰上北度,馬蹄得得,險甚。又西轉過一村,半里,由村西而北向逾嶺,始與雙擔同行,暗中呼聲相屬,不辨其為石為影也。
共二上二下,遂行田塍間。
共五里,過一寨,排門人,居人頗盛。半里,復排一門出,又行田塍中。一里半,叩門入舊司,門以內茅舍俱閉,莫為啟。久之,守一啟戶者,無茅無飯而臥。
上、下二司者,即豐寧司也。瀕南界者,分為下司,與南丹接壤。
二司皆楊姓兄弟也,而不相睦。
今上司為楊柚,強而有制,道路開治,盜賊屏息。下司為楊國賢,地亂不能轄,民皆剽掠,三里之內,靡非賊窟。其東有七榜之地,地寬而渥wò優厚,桀贅指世風不太平尤甚,其叔楊雲道,聚眾其中為亂首,人莫敢入。
舊司者,下司昔日司治也,為上司所破,國賢移居寨上。
寨在南山麓,與舊司南北相對,中隔一塢,然亦無奇險也。
二十八日平明起,雨霏霏下。餘令隨夫以鹽易米而炊。餘以刺索夫於南寨,國賢避不出,託言與上司不合,不敢發夫。止許護送者兩三人送出境。餘飯而待之,送者亦不至,乃僱夫分肩行李,從舊司北向逾嶺行。共三里餘,下至餓鬼橋,有小水自東北注西南,小石樑跨其上,御人者攔路搶劫的人每每橫行於此。又北二里,逾嶺,已為上司界。下嶺二里,有村在西塢,而路東有楓木樹對之。
又東北逾嶺二里,有村在東塢,其前環山為壑,中窪為田。村倚東峰,有石崖當村後;路循西嶺,與村隔壟相向,始敢對之息肩。又西北逾嶺二里,轉而西向行,於是峽大開,南北相向,南山下村居甚稠,北山則大路倚之。西行五里,路復西北逾嶺。蓋此地大山在東北,路俱緣其西南上,雖有升降,然俱上多下少,逶迤以升者也。又西北二里,逾嶺。路北有峰,回亙層疊,儼若天盤龍髻。
崖半有洞,門西向,數十家倚之。
路乃北轉,又一里,越其西岡北向下。
西岡者,大山分支西突為盤髻峰,其下橫岡西度者也。
西岡之北,山又東西排闥。
北望西界山,一圓石高插峰頭,矗然倚天之柱,其北石崖回沓,即上司治所託也;東界土山,即路所循而行者。共北五里,路與西界矗柱對。又北二里,忽山雨大至。擔夫停擔,各牽笠蔽雨,餘持傘亦蔽一挑。
忽有四人持鏢負弩,懸劍橐gāo箭囊矢,自後奔突而至。兩人趨餘傘下,一人趨顧僕傘下,一人趨擔夫笠下,皆勇壯兇獰,似避雨,又似夾持。餘甚恐。問餘何往,餘對以都勻。
問餘求煙,餘對以不用。
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