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23章 粵西遊日記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章 粵西遊日記四 (1 / 16)

丁丑(公元1637年)

十二月十一日夜雨達旦。

餘苦瘡,久而後起。然瘡寒體憊,殊無幷州之安也。時行道莫決,〔聞靜聞決音,必定骨雞足山,〕且問帶骸多阻,餘心忡忡,乃為二鬮請於天寧寺佛前,得帶去者。餘乃冒雨趨崇善,以銀畀僧寶檀,令備蔬為明日起室之具。晚抵梁店,雨竟不止。

十二日雨不休,午後小止。餘市香燭諸物趨崇善,而寶檀、雲白二僧欲瓜分靜聞所遺經衣,私商於梁店,為互相推委計,謂餘必得梁來乃可。而梁故堅不肯來,餘再三苦求之,往返數四,而三惡互推互委,此不肯來,彼不肯去。及餘坐促,彼復私會不休。餘不識其展轉作奸,是何意故?然無可奈何。惟日夜懸之,而彼反以詬gòu言交詈lì惡語相罵焉。

十三日晨起,求梁一往崇善,梁決意不行。餘乃書一領,求梁作見領者,梁終不一押畫押。餘復令顧僕求二僧,二僧意如故。

乃不得已,思鳴之於官,先為移寓計。

遂入城,得鄧貢士家舊房一間。

乃出城,以三日房錢畀梁,移囊入城。

天色漸霽。然此寓無鍋,市罐為晚餐,則月色皎然,以為晴霽可望矣。

十四日早聞衙行躡屐聲,起視之,雨霏霏如故。令顧僕炊而起,書一揭揭帖,具有揭發性質的私人文書令投之郡太守吳公。而是日巡方使者自武緣來,吳已往候於郊,顧僕留偵其還。餘坐雨寓中,午餘,餘散步察院前,觀左江道所備下程及宣化縣今作南寧市所備下馬飯,亦俱豐腆。

還寓,顧僕以郡尊未還,請再從崇善求之。餘復書,顧畀之去,仍不理焉。

太平、南寧俱有柑,而不見橘。

餘在向武反食橘數枚。

橘與柑其形頗相似。

邊魚南寧頗大而多,他處絕無之。巨者四五觔jīn同“斤”,小者亦二三觔,佳品也。鯽魚頗小而少,至大無出三寸者。

十五日五更峭寒,天明開霽。自初一早陰至此,恰半月而後晴朗。是日巡方使者駐南寧,接見各屬吏。餘上午往觀,既午,吳郡侯還自左江道,令顧僕以揭往訴靜聞事,吳亦不為理,下午出城覓車伕,復俱不得,忡忡而已。

十六日明爽殊甚。五鼓,巡方使者即趨太平府。其來自思恩,亦急迫如此,不知何意。

想亦為交彝壓境而然耶!

然不聞其排程若何,此間上下俱置之若罔聞也。仍令顧僕遍覓車伕,終不可得。

南寧城北狹西闊,北乃望仙坡來龍,西乃瀕江處也。北、東、南各一門,皆偏於角上,惟西面臨江,有三門。

十七日再備香燭素蔬往崇善,求雲白熟而奠之,止索戒衣、冊葉、竹撞即袈裟,經卷,竹箱,其他可易價者悉不問。雲白猶委推諉候寶檀回。乃先起窆白骨,一瓶幾滿。中雜炭土,餘以竹箸逐一揀取,遂竟日之力。仍以灰炭存入瓶中,埋之舊處,以紙數重裹骨,攜置崇善寺外,不容帶入。則寶檀歸矣。

見餘索冊、撞,輒作盜賊面孔向餘曰:“僧死已安窆,如何輒發掘?”以索自鎖,且以鎖餘。餘笑而度猜度之,蓋其意欲餘書一領,虛收所留諸物也。時日色已暮,餘先聞其自語云:“汝謂我謀死僧,我恨不謀汝耳!”餘憶其言,恐甚,遂從其意,以虛領畀之,只得戒衣、冊葉,乃得抱骸歸。昏暮入鄧寓,覓燭,重裹以拜,俱即戒衣內著。包而縫之置大竹撞間,恰下層一撞也。是日幸晴霽,故得揀骨涯濱幾近竟日,還從黑暗中,見沙堤有車,以為明日行可必矣。

十八日早起則陰雨霏霏,街衢qú十字路口溼透。餘持傘覓夫,夫之前約者,已不肯行。

出沙堤覓車,車又不復得。

乃還寓,更令顧僕遍索之城外,終無有也。

十九日晨得一夫,價甚貴,不得已滿其欲,猶推索再三,上午乃行。雨色已開,陰雲未豁。出朝京門,由五公祠即望仙坡。東麓東北行。五里,過接官亭,有小水自西北注東南。又五里,越一岡,連涉南行小水。又五里,有一溪較大,亦自西北向東南注,此即嚮往清秀所過香象橋之上流也。蓋郡北之山東西屏峙,西撫於石步墟,東極於司叛之尖山,皆崇峰聯屬如負扆yǐ屏風。

其中南走一支,數起數伏,而盡於望仙坡,結為南寧郡治。又東再南走一支,南盡於清秀山而為南寧之下砂。此水其腋中之界也,有木樑架溪上,渡梁,遂登岡阜。又五里,越一最高岡脊,東下有泉一窞在脊畔,是曰高井。由是三下三上,屢渡小水,皆自東南注西北,始知其過脊尚在東,此皆其迴環轉折之阜,流自西北注者,即西轉而東南下木樑大溪者也。共四里,又越一岡脊而下,其脊高不及高井之半,而實為西北來過脊以趨清秀者也。下脊又二里,再渡一溪,其流亦自西北注東南。

過溪上岡又二里,為歸仁鋪,三四家在岡頭而已。又東北望尖山而行,七里為河丹公館,亦有三四家在岡頭,乃就飯焉。又東北行,屢涉南流小水,五里,一溪頗大,有木樑架之,至長於前二溪。其溪蓋自北崇山中來,有聚落倚其上流塢中,頗盛。越梁東上岡,是為橋村墟趕集,數十家之聚。時方趁墟,人聲沸然。於是北望尖山行,又屢涉東南流小水,十二里,北渡一木樑頗大,又三里而至施湴bàn驛,日將晡矣,歇於店。

二十日五更起,飯而行,猶昧爽也。由施湴東北行二里,為站墟。又一里,降而下,渡一溪,木樑亦長。越溪東上,共一里,逾一岡,已越尖山東北矣。途中屢越小水,皆北而南。又十二里,橫徑平疇中,其處北近崇山,南下平塢,西即所逾之岡,東則崇山東盡,轉而南行,繚繞如堵牆環立。

又東二里,復得大溪自北山南注其內,溪北大山之下,聚落甚盛,曰韋村。大山負扆立村後,曰朝著山。渡溪橋,東上崇岡即南下之脊,為清秀之東郡城第二重下砂也。按《郡志》,東八十里有橫山,高險橫截江河,蓋即此山南走截江而聳起者也。宋置橫山寨,為市馬之所。又東北二里,有三四家在山岡,曰火甲鋪。於是北下行山塢間,四面皆山,水從東南透夾去。屢涉細流,五里,遂北折入山夾。兩山東西駢立,從其中溯流北上,共十里,山夾束處匯塘塸ōu積聚水,有三四家踞山脊中度處,兩崖山甚逼,乃名曰關山,土人又名曰山心。按《志》,崑崙山在郡城東九十餘里,必此地無疑。

然詢之土人,皆曰崑崙關在賓州南,即謝在杭《百粵志》亦云然。按賓州南者乃古漏關,非崑崙也。世因狄武襄即獲青駐賓州,以上元即正月十五日饗士,夜二鼓被昆抵達侖,遂以賓州古漏當之。至今在南寧者,止知為關山,而不知崑崙;在賓州者,皆以為崑崙,而不知為古漏。若崑崙果在賓州南十里,則兩軍已對壘矣,武襄十日之駐,二鼓之起,及曙之破,反不足為神奇矣。飯於氓舍,遂東北下山。一里,有大溪自北而南,其流湯湯,入自南寧境,尚無比也。蓋關山南北水雖分流,猶南下鬱江。於是溯其流北行山夾間,其山屢開屢合,又十四里,得百家之聚,曰長山驛。聚落在溪之西。其北有兩溪來會,一自西北,一自東北。二水會合,其北夾而成岡,有墟舍在其上,甚盛。乃渡其西北來之溪,陟橋登墟,循東北來溪之右溯之行。又十里,溪水自東北盤塢中來,路由北麓而上,得數家之聚,曰裡段墟,乃邕、柳界牌嶺之南麓也。

其去界牌尚十里。此地猶屬宣化。

蓋邕、柳之水以界牌嶺而分,北下者由思籠西轉武緣高峰嶺西入右江,南下者入鬱江。此界牌嶺南流之水,經長山而南,餘以為即伶俐水之上流也。然土人云:“伶俐水尚東隔一山;此水出大中港,其港在伶俐之西”雲。是日至裡段,約行六十里,日才過午,夫以擔重難行,且其地至思籠四十里,皆重山,無村可歇,遂稅駕不前。

二十一日平明,自裡段北行,復下山,仍與北來水遇。

溯之入五里,水左右各有支流自山腋來注,遂渡一小橋,乃西北來支流也。又四里,又渡小橋,越溪之東,東北山夾又有支流下注。又北一里,始北上登嶺,西瞰其流自西夾中來,則裡段、長山大溪之發源處矣。北上半里,東入一隘門,其東有公館焉,是為邕、柳分界處。

門以內屬賓州。公館惟中屋為瓦,其門廡俱茅所蓋。館門東向,其前後環壑為田,而南北更峙土山。

其水猶西墜館右峽中,蓋即前西麓登山時所見,東北夾支流下注之上流也。其隘土人名為界牌嶺,又指為崑崙關。按崑崙為南寧地,去郡東九十五里;茲與賓分界,去南寧一百二十里,其非崑崙可知。今經行者見其處有隘,遂以崑崙當之。

故《西事珥》雲:“崑崙關不甚雄險,其上多支徑,故曰:”欲守崑崙,須防間道。

‘“亦誤謂此也。又平行嶺夾,則田塍之東瀦而為塘。三塘連匯,共半里,塘盡,復環為田。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