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23章 粵西遊日記四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章 粵西遊日記四 (2 / 16)

(田)之南巨山橫峙,田之北列阜斜騫,而田塍貫其間,即過脈處也,其東,水北流矣。餘切以小脈自北南過,及隨水東北下,抵思籠而問之,始知其水猶西北轉武緣南之高峰,而出右江,則此脈乃自南而北渡,北起為陸蒙山,迤邐西行,過施湴尖峰,又西走而分支南結為南寧,其直西又西為羅秀,又西為石步,又西盡於王宮,則右江入鬱之東岸也。自過脈處又東半里,乃下,又半里,下抵塢中。隨水東北行,望前山一峰尖而甚高,雲氣鬱勃,時漫時露。五里,漸抵尖峰之南,渡溪而北又二里,始見路左西山下有村倚焉。又東渡溪,於是循溪東而北向行。三里,已出尖峰之西麓,溪流東齧麓趾,路乃盤崖北上。轉出崖北,二里,東北下,已繞尖峰之北矣。

又行塢中二里,有小水南自尖山北夾來,北與界牌之水合,有小橋,渡之,是為上林縣界。

自界牌嶺來至此皆為賓州境,而是水之東又為上林境,以上林之思籠一驛孤懸獨界其中也。

過橋,復東北升陟岡陀,四里抵思籠今作思隴,村落一區在岡頭,是為思籠驛。按《志》,思籠廢縣,昔為南寧屬,不知何時割屬上林。其地東西南皆賓州境,惟西北五十里至上林縣。

〔驛南面曰高尖山;北面崇山並障,東曰北斗山,西曰曬曲嶺;遙山層疊正西者,曰陸蒙山。溪自界牌嶺東北至此,扼於北山,遂轉西南去。惟陸蒙隔於溪西也。〕先是,雨色濛濛,初擬至思籠而止;及飯,而日色尚早,夫恐明晨雨滑,遂鼓勇而前。由思籠遂東下塢中,溯細流東行,一里,田夾既盡,復瀦水為池。其池長亙一里,池盡復環塍為田,其南北皆崇山壁夾,南為高尖之東北垂,北為北斗之東南垂,其中夾而成田。共半里,即二山度脈之脊,水至是遂分東北與西南二派,東北者入都泥江,西南者入右江,〔為黔、鬱兩江脊,〕水之派至是始分。過脊,隨水東北行峽中,其峽甚束。又半里始降而下,有坊焉,復為賓州界。蓋賓州之地,東西夾思籠一驛於中,為上林南界者,橫過僅七里雲。

既下,山愈逼束,路益東轉,已越高尖山之東麓矣。

按《志》:“賓州南四十五里有古漏山,古漏之水出焉。其關曰古漏關。”即此矣,然土人無復知者。

隨水東又三里,山峽漸闢,又六里,漸出峽,始東望遙峰甚高,雙尖駢起者,為百花山。

水折而北,路亦隨之,山乃大辟。六里,為雙峰洞,陽有廟東向,曰陳崇儀廟,乃把宋守陳曙者。依智高之亂,曙為賓守,以兵八千戰於崑崙,兵潰,經略狄青以軍法斬之,土人哀而祀焉。後韓都督徵蠻,見有白馬朱衣而導者,知為曙顯靈,故拓而新之。其地亂山回伏,無雙峰特聳;若百花駢擁,雖望而見之,然相距甚遙,不知何以“雙峰”名洞。碑曰:“在賓州三十里。”又北二里,有小水自西塢出,東注於大溪。即古漏水。

又三里,乃渡大溪之東,溪乃東轉,路亦從溪南隨之。共東十里,溪北之山東盡,溪南之山亦漸東轉而南,是為山口。

其東平疇一望,天豁嵐空,不意萬山之中,復有此曠蕩之區也!

東望五里,為丁橋村,又東十里為賓州,皆在平楚中。

謝肇淛zhé雲:“崑崙在賓州南十里。”此何據也?

少憩山口,徵三里路於途人。知者雲:“當從此東北行,由北小嶺入,是為口村。其道為徑,可無賓州之迂。”時甫下午,日色大霽,遂由出口北渡大溪,從平疇中行。十里,抵北界小山下。其山頗低,自山口之北迴環東北行,至此有村落依之。由村東又東北行五里,越山之北,復有塢自西而東,路橫涉之。二里,有水亦自西而東注,架小橋於上渡之。又北一里,直抵北山下,其山乃北第二重東行小支。又有水直逼山麓,自西向而東,架橋亦與前溪同。

度橋即北向登山,山巔有堡一圍,名竹馬堡,乃二年前太平節推吳鼎元,高州人。署賓州所築,招狼兵五十名以扼要地者。上山半里,又從山上北行半里,山北有水一塘,橫浸山麓,四面皆山峽環之。下山又半里,北望公村尚在塢北二里外,擔夫以力不能前,乃從山北麓東行半里,投宿小村。村不當大道,村人初不納客,已而一婦留之,乃南都即今南京市人李姓者之女,聞餘鄉音而款留焉。其夫姓鄧,隨驛騎至南寧。

二十二日是為立春日。晨起,陰雲四合。飯而北行田塢間。二里,抵北山下,是為公村今作公車。由村東越山而北,三里下及北麓,始見北向擴然,漸有石峰透突。蓋自隆安西嶺入,土山崇卑不一,皆純土而不見石,至此始復見崢嶸面目矣。於是復行平疇中,一里,北過一板橋,有小水亦自西而東。

又北行四里,抵北小山下,有水從山下漱南麓而東,架橋渡之。

遂穿山腋而北,於是北行陂陀間,西望雙峰峻極,氤氳雲表者,大明山也。其山〔在北斗山西北,〕為上林、武緣分界。按《志》,上林、武緣俱有鏌鋣、思鄰二山,為二縣界,曰鏌鋣而不及大明,豈大明即鏌鋣耶?又北五里,有大溪西自大明山東流而去,是又為賓州、上林之界,其水較古漏諸溪為大,故不能梁而涉焉。由溪北又三里,登一岡,是為思洛墟,賓州北來大道至墟而合。遂西北行,共十二里過白墟,又三里為牧民堡,有賣飯於岡頭者,是為賓州往上林、三里中道也。又西北行十里至開籠山,〔一名雞籠,〕已直逼北界石山下。由岐北入石山夾中,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

〔有分三岐者,東岐大而高,中次之,西岐特銳,細若竹枝,詭態尤甚;有聳立眾峰間,卓高而直如簪筆者。〕由其西轉而北,入石山峒中。

五里,北至楊渡今作洋渡,一大溪西由上林崇山中東流至此,直逼北面石山下,又有一溪北由三里山峽中南向入之,二流合而其溪即清水江愈大,循石山而東,抵遷江入都泥焉。方舟渡北山下,有賣飯者當道,渡者屢屢不絕,遂由其東溯南來溪西岸入峽。

其峽或束或開,高盤曲峙,左右俱有村落。十里,峽復大開,四山圍繞,中成大塢。有一峰當塢起平疇中,四旁無倚,極似桂林之獨秀、向武之瑞巖,更小而峭。路過其西,忽樹影倒垂,天光中透,亟東入之,則其中南北中迸。

南竅復有巨石自洞頂當門外倚,界洞門為二,門內裂竅高數丈,闊丈五,直透峰北者五六丈。

出北竅,其上飛崖倒覆,騫騰而東,若複道回空,懸樹倩影。

復入其內,又西通一竅,西北轉而出,其中宛轉,屢有飛橋上懸,負竇層透,又透西門焉。一峰甚小,下透四門,中通二道,亦琅巖之具體而微者,但琅巖高迥,而茲平狹耳。由巖北又北三里,為桂水橋,溪水自西北漱崖,而南崖瞰溪臨橋。昔有疊石為臺,構亭於上者,曰來遠亭,今止存荒址矣。

越橋東,又北二里,為三里城。城建於萬曆八年,始建參府,移南丹衛於此,以鎮壓八寨雲。時已過午,稅駕於南城外陳隊長家。其人乃浙之上虞陳氏也,居此二十年矣。晚日甚麗,餘乃人城謁關帝廟,換錢於市而出。及就寢,雨復大作。

二十三日晨起雨止。既而日色皎然,遂令顧僕浣衣濯被,餘乃作與陸參戎即參將書,並錄《哭靜聞》諸詩椷封信之,以待明晨投入。迨暮,日復墜黑雲中。

二十四日晨起,雨復作。上午以書投陸君。陸,鎮江人也,鎮此六年矣。

名萬里。

得書即令一把總以名帖即今之名片候餘,餘乃入謁,為道鄉曲,久之乃別。

陸君曰:“本當即留款,以今日有冗,詰朝耑同”專“候耳。”蓋是日乃其孫伯恆初冠,諸衛官有賀燕也。

餘返寓,雨紛紛不休。

陳主人以酒飲餘,遂醉而臥。

二十五日晨起漸霽,餘作程紀於寓中。上午,陸君以手書訂約訂餘小敘,盡返所饋儀。餘再作書強之,為受金谷秋香卷。下午,入宴於內署,晤陸君,令弟玄芝昆仲俱長厚純篤dǔ忠實,極其眷愛焉。

二十六日晨起,入謝陸君,遂為下榻東閣。閣在署東隅,喬松浮空,幽爽兼致,而陸君供具豐腆,惠衣襪褲履,諄諄款曲,誼逾骨肉焉。是日,陸君出新舊諸報即邸,報也,是傳達政令,通報訊息,由封建中央主辦的報紙見示,始知石齋先生已入都,又上二疏,奉旨責其執坳,復令回話,吏部主政熊文舉以疏救之。

又知鄭峚màn陽之獄擬戍,復奉旨欲加重刑,刑部尚書任為鐫三級焉。至六月,錦衣衛以病聞。又知錢牧齋即錢廉益,曾作《徐霞客傳》為宵人即小人也上疏,以媚烏程,遂蒙迨dài逮捕入都,並瞿式耜sì俱下獄。

撫寧侯朱國弼等疏攻烏程,六月間,烏程始歸,鄭、錢獄俱未結。

二十七日雨。

二十八日稍霽。陸公特同餘遊韋龜巖。巖在三里西十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