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19章 楚遊日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章 楚遊日記 (3 / 17)

十九日晨餐後,陰霾不散。由攸縣西門轉北,遂西北登陟陂陀。十里,水澗橋,有小水自北而南。越橋而西,連上二嶺,其西嶺名黃山。下嶺共五里,為黃山橋,有水亦自北而南,其水較大於水洞,而平洋亦大開。

西行平疇三里,上牛頭山。又山上行二里,曰長岡衝,下嶺為清江橋。橋東赤崖如回翅,澗從北來,大與黃山橋等。橋西開洋,大亦如黃山橋,但四圍皆山,不若黃山洋南北一望無際也。洋中平疇,村落相望,名漠田。又五里,西入山峽,已為衡山縣界。界北諸山皆出煤,攸人用煤不用柴,鄉人爭輸入市,不絕於路。

入山,沿小溪西上,路分兩歧:西北乃入山向衡小路,西南乃往太平等附舟路。於是遵西南,五里為荷葉塘。越盼兒嶺,五里至龍王橋。橋下水北自小源嶺來,南向而去,其居民蕭姓,亦大族也。

北望二十里外,小源嶺之上,有高山屏列,名曰大嶺山,乃北通湘潭道。過橋,西面行三里,上長嶺。又西下一塢,三里,上葉公坳。又四里,下太平寺嶺,則大江在其下矣。隔江即為芒洲,其地自攸縣東四十五里。是日上長嶺,日少開,中夜雨聲滴瀝,達明而止。

二十日先晚候舟太平寺涯上,即宿泊舟間。中夜見東西兩山,火光熒熒,如懸燈百尺樓上,光焰映空,疑月之升、日之墜者。

既而知為夜燒。

既臥,聞雨聲滴瀝,達旦乃止。

上午得舟,遂順流西北向山峽行。二十五里,大鵝灘。十五里,過下埠,下回鄉灘,險甚。過此山始開,江乃西向。行二十五里,北下橫道灘,又十五里,暮宿於楊子坪之民舍。

二十一日四鼓,月明,舟人即促下舟。二十里,至雷家埠,出湘江,雞始鳴。又東北順流十五里,低衡山縣。江流在縣東城下。自南門入,過縣前,出西門。三里,越桐木嶺,始有大松立路側。又二里,石陂橋,始夾路有松。又五里,過九龍泉,有頭巾石。又五里師姑橋,山隴始開,始見祝融北峙,然夾路之松,至師姑橋而盡矣。橋下之水東南去。

又五里入山,復得松。又五里,路北有“子抱母松”。

大者二抱。

小者分兩岐。

又二里,越佛子坳,又二里,上俯頭嶺,又一里則嶽市矣。過司馬橋,入謁岳廟,出飯於廟前。問水簾洞在山東北隅,非登山之道;時才下午,猶及登頂,密雲無翳,恐明日陰睛未卜。躊躇久之,念既上豈能復迂道而轉,遂東出嶽市,即由路亭北依山轉岐。初,路甚大,乃湘潭入嶽之道也。東北三里,有小溪自嶽東高峰來,遇樵者引入小徑。三里,上山峽,望見水簾布石崖下。二里,造其處,乃瀑之瀉於崖間者,可謂之“水簾”,不可謂之“洞”也。崖北石上大書“朱陵大瀝洞天”,並“水簾洞”、“高山流水”諸字,皆宋、元人所書,不辨其人款。引者又言,其東九真洞,亦山峽間出峽之瀑也。下山又東北二里,登山循峽,逾一隘,中峰迴水繞,引者以為九真矣。有焚山者至。曰:“此壽寧宮故址,乃九真下流。所云洞者,乃山環成塢,與此無異也,其地在紫蓋峰之下。逾山而北尚有洞,亦山塢,〔漸近湘潭境。”予見日將暮,遂出山,十里,〕僧寮已近,還宿廟。

二十二日〔力疾急速登山。由岳廟西度將軍橋,岳廟東西皆澗。北入山一里,為紫雲洞,亦無洞,山前一岡當戶環成耳。由此上嶺一里,大石後度一脊,裡許,路南有鐵佛寺。

寺後躋級一里,路兩旁俱細竹蒙茸。上嶺,得丹霞寺。復從寺側北上,由絡絲潭北下一嶺,又循絡絲上流之澗一里,為寶善堂。其處澗從東西兩壑來,堂前有大石如劈,西澗環石下,出玉板橋,與東澗合而南。寶善界兩澗中,去岳廟已五里。

堂後復躡蹬一里,又循西澗嶺東平行二里,為半雲庵。

庵後渡澗西,躡級直上二里,上一峰,為茶庵。

又直上三里,逾一峰,得半山庵,路甚峻。由半山庵丹霞側北上,竹樹交映,青翠滴衣。竹中聞泉聲淙淙。自半雲逾澗,全不與水遇,以為山高無水,至是聞之殊快。時欲登頂,過諸寺俱不入。由丹霞上三里,為湘南寺,又二里,〕南天門。平行東向二里,分路。南一里,飛來船、講經臺。轉至舊路,又東下半里,北度脊,西北上三里,上封寺。上封東有虎跑泉,西有卓錫泉。

二十三日上封。

二十四日上封。

二十五日上封。

二十六日晴。呈觀音崖,再上祝融會仙橋,由不語崖西下。八里,分路。南茅坪。北二里,九龍坪,仍轉路口。南一里,茅坪。東南由山半行,四里渡亂澗,至大坪分路。東南上南天門。

西南小路直上四里,為老龍池,有水一池在嶺坳,不甚澄清澈,其淨室多在嶺外。西南側刀之西,雷祖之東分路。

東二里,上側刀峰。平行頂上二里,下山頂,度脊甚狹。行赤帝峰北一里,繞其東,分路。乃南由坳中東行,一里,轉出天柱東,遂南下。五里,過獅子山與大路合,遂由岐路西入福嚴寺,殿已傾,僧佛鼎謀新之。宿明道山房。

二十七日早聞雨,餐後行少止。

由寺西循天柱南一里,又西上二里,越南分之脊,轉而北,循天柱西一里,上西來之脊,遂由脊上西南行,於是循華蓋之東矣。一里,轉華蓋南,西行三里,循華蓋西而北下。

風雨大至,自是持蓋行。

北過一小坪,覆上嶺,共一里,轉而西行嶺脊上。

連度三脊,或循嶺北,或循嶺南,共三里而覆上嶺。於是直上二里,是為觀音峰矣。由峰北樹中行三里,雨始止,而沉霾殊甚。又西南下一里,得觀音庵,始知路不迷。又下一里,為羅漢臺。

〔有路自北塢至者,即南溝來道。〕於是復南上二里,連度二脊,叢木亦盡,峰皆茅矣。既逾高頂,南下一里,得叢木一丘,是為雲霧堂。中有老僧,號東窗,年九十八,猶能與客同拜起。時霧稍開,又南下一里半,得東來大路,遂轉西下,又一里半至澗,渡橋而西,即方廣寺。

寺正殿崇禎初被災,三佛俱雨中。

蓋大嶺之南,石廩峰分支四下,〔為蓮花諸峰;〕大嶺之北,雲霧頂分支西下,〔為泉室、天台諸峰。〕夾而成塢,寺在其中,寺始於梁天監中。

水口西去,環鎖甚隘,亦勝地也。

宋晦庵、南軒諸跡,沒俱於火。

寺西有洗衲池,補衣石在澗旁。

渡水口橋,即北上山,西北登一里半,又平行一里半,得天台寺。寺有僧全撰,名僧也。適他出,其徒中立以芽茶饋。

〔蓋泉室峰又西起高頂,突為天台峰。西垂一支,環轉而南,若大尾之掉,幾東接其南下之支。南面水僅成峽,內環一塢如玦,在高原之上,與方廣可稱上下二奇。〕返宿方廣慶禪、寧禪房。

先是,餘欲由南溝趨羅漢臺至方廣;比登古龍池,乃東上側刀峰,誤出天柱東;及宿福嚴,適佛鼎師通道取木,遂復辟羅漢臺路。

餘乃得循之西行,且自天柱、華蓋、觀音、雲霧至大坳,皆衡山來脈之脊,得一覽無遺,實意中之事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