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19章 楚遊日記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9章 楚遊日記 (4 / 17)

由南溝趨羅(漢)臺亦迂,不若徑登天台,然後南嶽之勝乃盡。

二十八日早起,風雨不收。寧禪、慶禪二僧固堅持留,餘強別之。

慶禪送至補衲臺而別。

遂沿澗西行,南北兩界,山俱茅禿。五里,始有石樹縈溪,崖影溪聲,上下交映。又二里,〔隔溪前山,有峽自東南來,與方廣水合流西去。〕北向登崖,崖下石樹愈密,澗在深壑,其中有黑、白、黃三龍潭,兩崖峭削,故路折而上,〔聞聲而已,不能見也。〕已而平行山半,共三里,過鵝公嘴,得龍潭寺。

寺在天台西峰之下,南為雙髻峰。蓋天台、雙髻夾而西來,以成龍潭之流;潭北上即為寺,寺西為獅子峰,尖削特立,天台以西之峰,至此而盡;其南隔溪即雙髻西峰,而蓮花以西之峰,亦至此而盡;過九龍,猶平行山半,五里,自獅子峰南繞其西,下山又五里,為馬跡橋,而衡山西面之山始盡。

〔橋東去龍潭十里,西去湘鄉界四十里,西北去白高三十里,南至衡陽界孟公坳五里。〕自馬跡橋南渡一澗,〔潤即方廣九龍水去白高者。〕即東南行,四里至田心。又越一小橋,一里,上一低坳,不知其為界頭也。

過坳又五里,有水自東北山間懸崖而下,其高數十仞,是為小響水塘,蓋亦衡山之餘波也。又二里,有水自北山懸崖而下,是為大響水塘。

〔闊大過前崖,而水分兩級,轉下峽間,初見上級,後見下級,故覺其不及前崖飛流直下也。〕前即寧水橋,問水從何處,始知其南由唐夫沙河而下衡州草橋。蓋自馬跡南五里孟公坳分衡陽、衡山界處,其水北下者,即由白高下一殞江,南下者,即由沙河下草橋,是孟公坳不特兩縣分界,而實衡山西來過脈也。第其坳甚平,其西來山即不甚高,故不之覺耳。始悟衡山來脈非自南來,乃由此坳東峙雙髻,又東為蓮花峰後山,又東起為石廩峰,始分南北二支,南為岣嶁gǒulǒu白石諸峰,北為雲霧、觀音以峙天柱。使不由西路,必謂岣嶁、白石乃其來脈矣。

由寧水橋飯而南,五里,過國清亭,逾一小嶺,為穆家洞。其洞迴環圓整,〔水〕自東南繞至東北,〔乃石廩峰西南峽中水;〕山亦如之,而東附於衡山之西。徑洞二里,復南逾一嶺,一里,是為陶朱下洞,其洞甚狹,水直西去。路又南入峽,二里,復逾一嶺,為陶朱中洞,其水亦西去。又南二里,上一嶺,其坳甚隘,為陶朱三洞,其洞較寬於前二洞,而不及穆洞之迴環也。二里,又逾一嶺,為界江,其水由東南向西北去。界江之西為大海嶺。溯水南行一里,上一坳,亦甚平,乃衡之脈又西度為大海嶺者。其坳北之水,即西北下唐夫;其坳南之水,即東南下橫口者也。逾坳共一里,為傍塘,即隨水東南行。五里,為黑山,又五里,水口,兩山逼湊,水由其內破壁而入,路逾其上。一里,水始出峽,路亦就夷平。又一里,是為橫口。傍塘、〔黑〕山之水南下,岣嶁之水西南來,至此而合。其地北望岣嶁、白石諸峰甚近,南去衡州尚五十里,遂止宿旅店。是日共行六十里。

二十九日早起,雨如注,乃躑躅泥途中。

沿溪南行,逾一小嶺,是為上梨坪。又逾一小嶺,五里,是為下梨坪,復與溪遇。又循溪東南下,十里,為楊梅灘,有石樑南北跨溪上,溪由梁下東去,路越梁東南行。五里入排衝,又行排中五里,南逾青山坳,排衝者,岡自譚碧嶺東南至青山,分為兩支,俱西北轉,兩岡排闥tà門,夾成長塢,繚繞為田,路由之入,至青山而塢窮。乃逾坳而南,陂陀高下,滑濘幾不留足,而衣絮沾透,亦疲而不覺其寒。十里,下望日坳,為黃沙灣,則蒸江自西南沿山而來,路遂隨江東南下,又五里為草橋,即衡州府矣。覓靜聞,暮得之綠竹庵天母殿瑞光師處。

亟投之,就火炙衣,而衡山古太坪僧融止已在焉。先是,予過古太坪,上古龍池,于山半問路靜室,而融止及其師兄應庵雙瞽。苦留餘。餘急辭去,至是已先會靜聞,知餘蹤跡。蓋融止扶應庵將南返桂林七星巖,故道出於此,而復與之遇,亦一緣也。

綠竹庵在衡北門外華嚴、松蘿諸庵之間。八庵連絡,俱幽靜明潔,唄bài唄即梵,佛教徒唸經誦之聲相聞,乃藩府焚修焚香修道之地。蓋桂王以親藩樂善,故孜孜於禪教雲。

三十日遊城外河街,濘甚。暮,返宿天母殿。

二月初一日早飯於綠竹庵,以城市泥濘,不若山行。

遂東南逾一小嶺,至湘江之上。共一里,溯江至蒸水入湘處。

隔江即石鼓合江亭。

渡江登東岸,東南行,其地陂陀高下,四里,過把膝庵,又二里,逾把膝嶺。嶺南平疇擴然,望耒lěi水自東南來,直抵湖東寺門,轉而北去。湖東寺者,在把膝嶺東南三里平疇中,門對耒水,萬曆末無懷禪師所建,後憨山亦來同棲,有靜室在其間。餘至,適桂府供齋,為二內官強齋而去。乃西行五里,過木子、石子二小嶺,從丁家渡渡江,已在衡城南門外。登崖上回雁峰,峰不甚高,東臨湘水,北瞰衡城,俱在足下,雁峰寺籠罩峰上無餘隙焉,然多就圯者。

又飯於僧之千手觀音殿。乃北下街衢,淖泥沒脛小腿,一里,入南門,經四牌坊,城中闤闠與城東河市並盛。又一里,經桂府王城東,又一里,至郡衙西,又一里,出北門,遂北登石鼓山。山在臨蒸驛之後,武侯廟之東,湘江在其南,蒸江在其北,山由其間度脈,**成峰,前為禹碑享,大禹《七十二字碑》在焉。

其刻較前所摹望日亭碑差古,而漶漫模糊殊甚,字形與譯文亦頗有異者。其後為崇業堂,再上,宣聖殿中峙焉。殿後高閣甚暢,下名回瀾堂,上名大觀樓。

西瞰度脊,平臨衡城,與回雁南北相對,蒸、湘夾其左右,近出窗檻之下,惟東面合流處則在其後,不能全括。然三面所憑掔同牽,近而萬家煙市,三水帆牆,湘江自南,蒸江自西,耒江自東南。遠而岳雲嶺樹,披映層疊,雖書院之宏偉,不及〔吉安〕白鷺大觀,地則名賢樂育之區,而兼滕王、黃鶴滕王閣、黃鶴樓之勝,韓文公、朱晦庵、張南軒講學之所。

非白鷺之所得侔矣。樓後為七賢祠,祠後為生生閣。閣東向,下瞰二江蒸、湘。合流於前,耒水北入於二裡外,與大觀樓東西易向。蓋大觀踞山頂,收南北西三面之奇,而此則東盡二水同流之勝者也。又東為合江亭,其址較下而臨流愈近。亭南崖側,一隙高五尺,如合掌東向,側肩入,中容二人,是為朱陵澗後門。求所謂“六尺鼓”不可得,亭下瀕水有二石如豎婢碑,豈即遇亂輒鳴者耶?自登大觀樓,正對落照,見黑雲銜日,復有雨兆。下樓,踐泥濘冒黑過青草橋,東北二里入綠竹庵。晚餐既畢,颶風怒號,達旦甫止,雨復瀟瀟下矣。

衡州城東面瀕湘,通四門,餘北西南三面鼎峙,而北為蒸水所夾。其城甚狹,蓋南舒而北削雲。北城外,則青草橋跨蒸水上,此橋又謂之韓橋,謂昌黎公過而始建者。

然文獻無徵,今人但有草橋之稱而已。

而石鼓山界其間焉。蓋城之南,回雁當其上,瀉城之北,石鼓砥其下流,而瀟、湘循其東面,自城南抵城北,於是一合蒸,始東轉西南來,再合耒焉。

蒸水者,由湘之西岸入,其發源於邵陽縣耶姜山,東北流經衡陽北界,會唐夫、衡西三洞諸水,又東流抵望日坳為黃沙灣,出青草橋而合於石鼓東。一名草江,以青草橋故。

一名沙江,以黃沙灣故。謂之蒸者,以水氣加蒸也。舟由青草橋入,百里而達水福,又八十里而抵長樂。

耒水者,由湘之東岸入,其源發於郴州之耒山,西北流經永興、耒陽界。又有郴江發源於郴之黃岑山,白豹水發源於永興之白豹山,資興水發源於鈷鉧泉,俱與耒水會。又西抵湖東寺,至耒口而合於回雁塔之南。

舟向郴州、宜章者,俱由此入,過嶺,下武水,入廣之湞江。

來雁塔者,衡州下流第二重水口山也。石鼓從州城東北特起垂江,為第一重;雁塔又峙於蒸水之東、耒水之北,為第二重。其來脈自岣嶁轉大海嶺,度青山坳,下望日坳,東南為桃花衝,即綠竹、華嚴諸庵所附麗高下者。

又南瀕江,即為雁塔,與石鼓夾峙蒸江之左右焉。

衡州之脈,南自回雁峰而北盡於石鼓,蓋邵陽、常寧之間迤邐而來,東南界於湘,西北界於蒸,南嶽岣嶁諸峰,乃其下流回環之脈,非同條共貫者。

徐靈期謂南嶽週迴八百里,回雁為首,嶽麓為足,遂以回雁為七十二峰之一,是蓋未經孟公坳,不知衡山之起於雙髻也。若嶽麓諸峰磅礴處,其支委固遠矣。

初二日早起,欲入城,並遊城南花葯山。

雨勢不止,遂返天母庵。

庵在修竹中,有喬松一株當戶,其外層岡迴繞,竹樹森鬱,俱在窗檻之下,前池浸綠,仰色垂痕,後坂幃紅,桃花吐豔。

原名桃花衝。

風雨中春光忽逗,而泥屐未周,不能無開雲之望。下午,滂沱彌甚,乃擁爐瀹yuè煮茗,兀坐竟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