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陛下,孟翰林說了,以往的試卷考的是學子的記憶力和寫作能力,考察不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以及由此得出的道理或哲理,屬於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盛禎不言語,細細思考孟青雲這句顛三倒四的話,卻發現裡面都隱含著潛臺詞。
讀死書可以理解為讀了些無實際用處,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書,死的重點形容書而不是讀。
而死讀書中的死則是形容讀書的人,形容這人用死板的學習方式來讀書。
孟青雲說得不錯,大多學子都是死記硬背,不管理解不理解,先背下來再說,至於書中蘊含的道理,反而成為其次。
讀書死是說只會呆呆的讀書,卻不懂得將書中的道理運用於實際生活中人,那麼他和一個死人沒多大分別。
看不出來孟青雲還是個多面手,在任何地方都能發光發熱。
盛禎又問道:“那他為什麼沒有出試帖詩?”
這些都是盛禎交代要問的問題,汪忠怎能忘掉。
“孟翰林說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作詩需要靈性,試帖詩束縛了人的思想,屬於糟粕······”
汪忠怕盛禎發火,偷偷看了盛禎一眼又道,“孟翰林還說試帖詩是讀書人求取功名利祿的敲門磚,以試帖詩來考核、選拔人才,檢驗不出人才的真正能力,更選拔不出真正經世濟民的人才······”
這娃又飄了。
試帖詩是歷屆科舉考試的必考題目,被他說得一文不值······直接就是個欠毒打的貨。
不過他這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卻不錯。
“百姓對這次附學事件有什麼看法?”
盛禎也不好評論孟青雲的說法,忙換話題。
“現在責罵國子監的聲音已經很微弱,尤其權貴們開始相互指責謾罵,孟翰林這一招高啊!權貴們有目的地圍攻國子監,結果被他輕飄飄就化解了。”
何止是高,那是相當的高。
他用條條框框把權貴們框進去,巧妙設定陷阱,讓權貴們相互猜忌,分化了權貴們的凝聚力,最後合理利用規則,再次將分化昇華。
以後京城的權貴將一盤散沙,再都團結不起來了。
這就如下象棋,善謀者謀勢,不善謀者謀子,謀勢為上,謀子為下。
這盤棋孟青雲掌控的太好。
附學三十六人,他為何選擇三十六這個數字?
是為了湊夠天罡數麼?
若是孟青雲能聽到盛禎的心聲,定然會說什麼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我那純粹就是為了把有幾個人踢出去設定了分數線,誰知巧不巧它就是三十六個人。
孟青雲設計好了。
就算舉報的人絡繹不絕,他也只會取消設定好的那些權貴的子弟,其餘的根本不動。
權貴們門口堵截他才不在乎,有了石大丙,還用擔心這些紈絝的罪證麼。
接下來他就要著手國子監的事了。
既然他成為國子監祭酒,那就給國子監做個小手術。
起碼以後國子監裡出去的學生,不會是百無一用的書生。
國子監,我來了!
······
(本章完)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