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大國名片> 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站長葉長青的故事6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七十一章 老站長葉長青的故事6

“我所在的新兵營是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內蒙古總隊三支隊新兵營,根據當時的緊張形勢,我們新兵訓練僅僅訓練七天,只搞了一點佇列和射擊就分配到連隊,我開始分配到三支隊十二中隊,十二中隊的前身是個騎兵連,後來改成機動中隊。”

“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一支剛剛組建不久的部隊,主要負責維護社會治安、重點目標的警衛、看押犯人、守護國門等等。當時內蒙古武裝警察總隊下設三個支隊和兩個邊防檢查站。一支隊在呼和浩特,二支隊在包頭,三支隊在烏蘭浩特,兩個邊檢站分別是滿洲里邊防檢查站,二連浩特邊防檢查站。三支隊的主要任務是看押勞改犯,主要兵力集中在離白城子不遠的保安沼勞改農場,支隊機關在烏蘭浩特,除機關外烏蘭浩特只有直屬中隊和十二中隊兩個中隊。”

“我們在三支隊新兵營受訓的三十多名新兵,於1961年10月下旬調到中蘇邊境口岸滿洲里邊防檢查站,途經呼 倫 貝 爾盟所在地海拉爾,又在海拉爾停留十來天進行補訓,於十一月上旬抵達滿洲里。”

“滿洲里口岸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之一,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對外開放的口岸,它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中、蘇、蒙三國交界處的中蘇邊境線上,是中蘇主要通商口岸。滿洲里口岸1951年就正式對外開放了,在此之前就是中蘇臨時開放口岸。”

“滿洲里地處大興安嶺以北,緊靠西伯利亞,屬高寒區,氣候寒冷,每年無霜期不足百天,除小麥和蔬菜以外,其它農作物都不能耕種,冬季最低氣溫在攝氏零下五十度左右,每年九月下旬就開始下雪,直到第二年五月未仍有雪花飄落。我們在十一月上旬到達時,已是大雪封地,中蘇兩黨兩國關係也像當時的自然氣候一樣,進入了寒冷的冬季。蘇方援華專家已撤回,絕大部分援建專案己停建。意識形態領公開論戰已開始,中蘇邊境形勢也開始緊張,後來逐漸變成敵人。在這種形勢下我來到了中蘇邊境口岸滿洲里邊防檢查站。”

“滿洲里邊防檢查站是滿洲里國門的主要守護單位,擔負著從滿洲里口岸進出國境的國際旅客列車、貨運列車、汽車及其所乘載的旅客員工和貨物的邊防檢查,同時擔任國門站崗放哨任務。北京—清裡——莫斯科一、二次國際旅客列車每週出入境各一次。列車為蘇方車體,列車長、列車員均為蘇聯人。除國際旅客列車外,大量進出境車輛是貨運列車,貨車晝夜不停,沒有固定的執行時刻表,隨到隨發,每天約有十多列,既有中方列車,也有蘇方列車,雙方列車執行軌道制式不同,中方車在準軌上執行,蘇方列車在寬軌上執行,寬軌比準軌寬出十厘米左右。此外還有中蘇雙方貨物交接人員乘坐的小型汽車入境,每天不足十輛次。國門哨兵站崗任務由邊防檢查站承擔。”

“滿洲里邊防檢查站為團級單位,除機關外,還有兩個業務科,政檢科為一科,負責進出境國際列車的檢查。包括對旅客及員工護照,證件檢查,車體內外部檢查和列車監護,檢查員均為幹部。交檢科為二科,負責進出境貨運列車及汽車的檢查,包括列車體及運載貨物的檢查,員工護照、證件檢查、列車監護,同時負責國門站崗放哨。我1961年11月剛到滿洲里邊防檢查站時,在機關當打字員,不到半年就到二科執勤。二科駐地在離市區十八里路的邊境線上,因此就叫十八里。二科由於工作量大,而且晝夜24小時倒班,所以人員配備較多,我入伍時就有五十多人。當時二科領導只有兩名,兩人都四十多歲。下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科部,全部由幹部組成,共十多人,幹部分成四個執勤組,每個組三至四人,設組長一名、其餘為副組長。另一部分是勤務中隊,設隊長和指導員各一人。中隊下面設四個班,每班有警士七至八名。四個班分別配屬給四個執勤組,執勤時在組長或副組長的帶領下共同完成檢查、監護和國門站崗任務。交檢科營房在市區西面的十八里,是滿洲里邊防檢查站的執勤點,也是貨運列車和汽車出入境檢查現場,還是國門觀察瞭望哨哨所,哨兵由交檢科警士輪流擔任,白天是觀察哨,夜間為自衛哨。營房就在邊境線附近,北面離邊境線僅一百多米。南面是貨運列車和汽車的檢查現場,國門就在檢查現場東面,木製結構,橫跨在鐵路上,類似火車站的人行天橋,所不同的是上面建有崗樓。據說這個國門已是第三代了,在它和營房之間還有一個廢棄不用的崗樓,原來也是國門觀察哨。但未建在鐵路頂部,而是建在鐵路旁邊,因此被廢棄。”

“十八里執勤點周圍沒有居民,營房周圍都是草原,它是呼 倫 貝 爾大草原的一部分。由於緊靠邊境線,距蘇聯國境車站後貝加爾不足一公里,雖有一座小山相隔,還是有一小部分在我視線之內。因此交檢科是地地道道的國門衛士。在中蘇關係惡化的大背景下,隨時都可能發生邊境事件。何況那時中蘇邊界尚未劃定,邊界線是傳統習慣線。作為邊防一線的部隊,必須隨時做好付突發事件準備。”

“在這種形勢下我被分到交檢科勤務中隊二班。那時武警級別共分十三級,我們剛入伍的新兵都是十三級警士。武警實行的是供製和津貼制相結合的供製度,服裝、伙食免費供給,另外十三級警士每個月36元津貼。滿洲里地處高寒區,另加百分之二十地區補貼,每月津貼費共43.20元。服役期很長,規定是七至八年。我們勤務中隊二班長是一位1956年入伍的老兵,另外還有幾位五八年入伍的老兵。那時新老兵文化程度都不高,大部分是小學,還有少數文盲,我初畢業又讀一年中等專業,在當時是極少的,全科幹部戰士沒有高中畢業生。部文化程度也很低,絕大部分是小學,有的只讀一兩年書,和文盲差不多。我們二班配屬第二執勤組,由於晝夜執勤,實行四班倒,當班執勤組負責完成全部執勤任務,包括出入境貨運列車檢查、監護,出入境汽車的檢查、監護,國門哨兵和自衛哨。”

“除上述正常執勤任務外,邊防檢查站還擔負戰備任務。由於處在邊境一線,面臨頭號敵人蘇修,隨時有發生邊境衝突的可能。因此從六十年代初開始,幾乎天天處於戰備狀態,我們每天24小時槍彈不離身,即使吃飯、睡覺也是如此,晚上睡覺也要把槍支彈藥放在床鋪一側,以便隨時投入戰鬥。為保證戰備任務的完成,軍事訓練任務很重,主要是射擊、投彈、刺殺及簡單的戰術訓練。由此可見邊防檢查站的任務概括起來就是十二個字:維護國家主權,保衛國家安全。它和海關不同,邊防檢查站側重於政治把關,海關則側重於經濟把關。簡言之:邊檢管人,海關管物。此外口岸聯檢單位還有兩家,即衛生檢疫和動植物檢疫,聯檢單位四家都有人住在十八里執勤,除邊檢站外另三家每天各派一兩個人輪流駐守,每列車四個單位都參加進行聯合檢查,只是各有側重,既相互配合又各負其責。當時交檢科四個執勤組輪流執勤,一個組白班,一個組夜班,一個組補覺,另一個組學習、訓練或休息,一年四季週而復始。”

“滿洲里每年九月下旬開始下雪,直到來年四月末都是大雪封地,一年有七個多月被白雪覆蓋,一片銀白色世界。氣溫一般都在攝氏零下三十度以下,最冷近零下五十度。嚴寒的冬天室外活動很不方便,邊防檢查工作尤其貨運列車的檢查,都是在室外露天場地進行,檢查員要在列車車箱內外爬上爬下,車上結滿冰霜,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摔傷,加之穿戴很多,行動不便,碰傷摔傷的事時有發生。哨兵條件更差,當時的國門崗樓是單層木板釘起來的,四面透風,沒有任取暖裝置,哨兵在刺骨寒風中站崗,部隊配發的皮大衣皮帽和棉衣褲無法抵禦西伯利亞的刺骨寒風,哨兵要穿蒙古袍、皮褲、戴草原帽,腳穿高筒氈靴。凍傷事故偶有發生,有一次我們班一個戰士在哨位上穿戴很厚,還是把臉凍傷了,兩邊臉頰各有一塊凍得不通血,出現一塊圓形的白色凍塊。這類事情一直都有發生。幸虧部隊經常進行防凍傷教育,幹部戰士人人都懂得防凍傷和治癒凍傷的常識,沒造成嚴重後果。為了防止凍傷臉部和鼻子,開始時大家戴上厚厚口罩,經過實踐這個辦法不理想,因為撥出的熱氣很快在口罩外結冰。後來改戴鼻罩,也叫護鼻,這是一種為高寒區特製的防寒用品,它是橫戴在眼睛和嘴巴之間的一塊長條型剪絨或毛製品,兩端扣在帽外的扭扣上。它的最大優點是不影響口鼻呼吸,撥出的熱氣又不於過多地在口鼻處結冰,此外它的保暖效能也優於口罩,凍傷面部和鼻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既使這樣,撥出的熱氣仍會在鼻罩和皮帽邊緣掛滿白霜,哨兵一個個個變成了白鬍子老頭。”

“一年有半年多的大雪封地,給牧民放牧造成困難,牛羊無草可吃,必須要輔之其他飼料以餵養。但一片銀白世界卻給邊防哨兵觀察邊境動態提供了便利條件,人畜在雪地上的活動非常明顯,比在其它任何條件下更容易觀察發現。只是雪地反光刺眼,所以望遠鏡的接目鏡要配上有色玻璃防護罩。那時沒有夜視裝置,夜間主要靠耳朵聽,積雪又給哨兵幫了大忙,人在雪地上走會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夜間聲音傳的很遠,給哨兵夜間警戒提供了便利條件。大雪封地給幹部戰士枯燥的生活帶來一些特有的樂趣,我們營房外面有一塊菜地,經常有野兔到地裡撥開雪找乾菜葉吃,我們值夜班的同志就埋上夾子夾野兔,有時一晚能夾兩三隻。一場大雪過後,地皮被雪封嚴,我們就在營房外面掃出一塊空地,撒上糧食,用木棍只起大筐或篩子扣野鳥,主要扣當地一種叫沙半雞的鳥,每次都有收穫。有一次剛下過一場大雪,我們有個同志在營房外面竟赤手空拳捉到一隻野兔。在厚厚鬆軟的雪地裡野兔跑不快,有時甚至會陷進深深的雪坑裡出不來。東北地區差不多每年二三月份都要下一兩場大風雪,有一年二月末一場鵝毛大雪下了一天一夜,當地叫大煙泡,大雪伴著呼嘯的西北大風,能見度不足十米,平地積雪半米以上,低窪地有的積雪達幾米,公路、鐵路運輸中斷,出入境火車、汽車被迫停運。雪一停邊防檢查站官兵全體出動,分別從十八里和市區兩個方向沿鐵路和公路清除積雪,還有駐軍其它部隊、鐵路職工等人奮戰整整一天,搶修通往市區至國門的鐵路和公路。在我們尚未搶通之前蘇方接送工作人員的小汽車入境,開到半路被積雪堵住,司機加大油門把堆雪衝了個洞鑽了過去。”

“儘管滿洲里冬季氣候惡劣,對於我個人來說並沒感覺特別可怕,我已有了牙克石一年的生活經歷,對嚴寒有充分心理準備,兩地同處大興安嶺嶺北,相距僅300來公里,氣候條件相近。所不同的是學生室內活動多,戰士室外活動更多些。高寒區不管外面多冷,一進到室內脫掉大衣和棉鞋馬上就暖和了。北方室內都有取暖裝置,室溫一般都在20度以上。所以我感到寒冷並不是很可怕,至少在有人居住的地方是如此。至於個別遠離人群,到荒郊野外單獨活動的人就另當別論了,確實發生過有人因深夜迷路凍死在草原上的事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