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枕刀黃粱記> 第四十七章 天道有承負,人心不可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七章 天道有承負,人心不可測 (2 / 2)

李隆基思考了好久好久,最終還是覺得應該差不了,所以那夜的朝會上,當李隆基聽聞楊國忠的提議正是退往四川蜀地,與天機推演的不謀而合,當即更確定了心思,不日就出逃長安歸往蜀地。心裡打定好了主意,所以皇帝才有興致給手下的臣子和百姓演一場戲,所以便安排演奏了“霓裳羽衣曲”,他自己更是興致頗佳飲酒斜臥,聽高適講李白尋仙的趣事,一派寧和淡然的氣度。

高適不知道皇帝的主意,只能小心伺候著,繼續講著他和李白杜甫那一行的故事。殿上百官都是人精,看著皇帝不慌不忙,他們心裡不由得猜測,莫非皇帝陛下真要採納高適的提議,在長安城與叛軍拼死一戰,這可咋辦啊,我可不想跟著一起死啊!

“高愛卿,不知你等最後上的那王屋山麼?見到那仙人司馬道長否?”

玄宗皇帝語帶輕笑,喜盈盈看著臺下的高適。高適不敢隱瞞,立刻回答道:

“啟稟陛下,王屋山是上去了,只是不曾想,那司馬道長卻無緣得見,蓋因仙人早已十年前飛昇仙界,臣等三人實在仙緣淺薄,每每想起好不遺憾!”

皇帝聽了這回答,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你們三個能見上司馬道長才算見鬼了,看你李十二,白跑一趟,哈哈哈哈,有趣有趣!

高適自然不明白皇帝的惡趣味,他看著皇帝開懷大笑,也只好陪著笑,將那親眼目睹潼關城破的惆悵也淡化了些。

話說那日三人在岸上看著那船伕刻舟撈劍,震驚的不止他們三個,圍觀的上百人各個都是如遭雷擊,今天也不知是出門撞了鬼,還是命好遇了仙,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就在他們眼皮底下發生了。

那幾個綠衣和尚眼見自己賭約已輸,而且在場之人眾多,逃肯定是逃不得,當下心思電轉,紛紛在肚子裡盤算著如何賴賬,該用什麼託詞解這個麻煩。

大和尚還是道行深,他偷偷朝弟子傳音,叫他們用佛門大理來矇混過關,就說那賭約不過是“君子問道”,試圖用佛門的大勢來壓人。

那手下弟子聽了師父的囑咐,當下就朝著李白三人拱手行禮,嘴裡一邊宣著法號,一邊說下去:

“阿彌陀佛,恭喜這位施主重得寶劍,真是菩薩顯靈!”

他故意不去理會那個主角瘸子,而是先拿話來賣李白的好,看似放低了姿態,其實是得了個先手,將難題丟到了李白這邊。按他的揣測,李白幾個讀書人到底還是會顧及文人風骨,再加上寶劍意外找回,心裡一高興,說不定就不為難他們幾個了。

算盤打得不錯,可惜物件沒選對。如果劍主人是杜甫高適,杜甫高適都是傳統的儒生,面情軟有氣度,又顧及自身體面,說不定和尚這般冠冕堂皇的話還能有用,可惜李白不是杜甫,做事情全看自己高不高興,管你和尚還是道士,皇帝我都敢懟,何況是你這麼個禿驢。

李白似乎沒聽見那個和尚徒弟的恭維,自顧自撫摸著寶劍,他左手握住劍鞘,右手按上劍柄,倉啷啷一聲,將那把寶劍拔了出來,順手挽了個劍花,似有意似無意的朝著大和尚幾人唰唰舞了兩下。大和尚幾個見李白不答話,反而朝著他們幾個揮劍,當下心裡就不舒服,看來這人不吃他們這一套。

李白耍了幾下,心裡美極了,右手劍刃一翻,將劍往空中一拋,那劍飛上去不到一丈後下落,李白也不去看,伸出左手劍鞘,往上一迎,那劍像自己長了眼睛一般,劍尖就盯著那劍鞘口鑽了進去,“啪”的一聲,飛劍入鞘,乾淨利落,實在是瀟灑的不像樣子。

眾人被李白如此拉風的劍技折服,紛紛喝起了彩,杜甫高適也是大加讚賞,拍手叫好。李白神態自如的接受著眾人的歡呼,此時江上有風,吹的李白衣衫飄飄,美須飛揚,再加上長劍在手,氣宇軒昂,可不就像個下凡的劍仙麼!

那個拄拐的瘸子看著李白這番舉動,雖然也覺得賞心悅目,可到底有些華而不實。修為境界到他這個份上,不說塵世,就是仙界也是罕有敵手,站在七八樓的境界上看一樓的舞劍,可不就覺得是花架子嗎?

要知道,自秦以後,劍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直到漢時刀的普及,劍越來越不受重視,直到現在,劍技一般只流行於戲曲之中,而真正實戰用劍的高手,少之又少。劍自古就有,這種劍一開始是為了攻伐和防禦之用,後來慢慢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現今的人佩劍,更多的是模仿古人遺風,從沒見過哪個攻城略地的先登猛將,是拿著一把劍衝上城樓的。

就連那些專門鑽研打磨功夫招式的江湖門派,劍法雖然也是有的,可一般都由那些悟性心智絕佳的內門棟樑來修習,外門弟子沒有那個時間和心思去習練劍術,學的都是更好上手的刀棒錘棍。有句武術諺語這樣講:“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更要隨身藏。”棍子練上個把月就能用,而刀就得幾年,可要學會用槍,就得鑽一輩子;至於要把劍練好,那必需時刻劍不離身,聞雞起舞熟能生巧。但凡練劍之人,一日不摸劍,手便生的沒了感覺。

李白曾在《俠客行》中寫過這麼幾句: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幾句霸氣難擋,底氣十足。畢竟李白是個風流才子,他一開始的夢想是做個俠客,所以從小就學習劍術,家裡也有錢,供得起他玩劍。長大以後他又喜歡到處遊山玩水尋仙訪友,世俗條框羈絆不住他的灑脫。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不免遇到一些山賊猛獸,不論是自保還是懲惡揚善,揮劍殺一些賊人野獸,在李白這裡也是太自然不過。

再後來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皇帝召入宮中,本想一展才華的他,卻並不被重用;加上他不喜同流合汙,得罪了權貴,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被皇帝賜金放還。雖然那些腹黑的官場他待得不痛快,可有一個人卻很對他的脾氣,此人正是那位官至左金吾大將軍,號稱“大唐第一劍客”的裴旻。雖然裴旻這個“第一”跟南霽雲的那個“第一”都只是世俗中的稱呼,可能得此盛名,手上本領絕對不淺。

而李白剛才的那個飛劍入鞘,就是學自裴旻,不過裴旻那個更難。據說當時裴旻的母親去世,他想請大畫家吳道子在母親墓穴上畫壁畫,一來超度二來護佑。吳道子則是提了一個要求,他希望看一次裴旻舞劍。世人盛傳裴旻劍法玄妙,吳道子對此早就眼饞不已,裴旻為了母親,欣然答應了吳道子的要求,當即就耍了一套劍法。那劍出若游龍驚世、疾如雷霆電馳,門戶大開大合,招式有進有退,霸道剛猛至極,堂皇之氣澎湃。一套劍術展示完,鎮住了周圍數十位看官。裴旻也是舞到性起,只見他將長劍丟擲十丈之高,然後腳尖點地,身軀蹭的一下射出去,人在半空將手中劍鞘伸出,疾如閃電的長劍分毫不差呼嘯著歸入劍鞘,裴旻也手握寶劍落回地面。

就因為這一手高絕的劍法,裴旻收穫了大量的仰慕者,上到皇帝,下到將軍,貴妃公主為他編排劍舞,顏真卿為他寫過《贈裴將軍》,跟李白不對付的王維也寫過《贈裴旻將軍》,李白更是願意行弟子禮,求裴旻教自己劍術。裴旻也是來者不拒,你要學我便教,氣度胸懷寬廣毫不藏私,李白因此學了一些裴旻的本領,劍術修為自此大增。

拄拐的瘸子雖然看不上李白的這些花架子,可並不妨礙他對李白的喜歡,他已經下定決心要送李白一場造化,當下也笑著喝起彩。

那幾個和尚臉色就難看的多了,別看那瘸子瞧不上李白的劍法,可身處世俗中的和尚就不得不重視起來。那幾個和尚雖然修行有佛法,可那是內功,是對付山精鬼怪的法訣,要跟普通人摔跤動手,要用外功,他們的拳頭可不怎麼行,至少比不上李白手裡的劍犀利。

正所謂,功夫再高也怕菜刀啊!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