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枕刀黃粱記> 第四十七章 天道有承負,人心不可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七章 天道有承負,人心不可測 (1 / 2)

還是東都洛陽那座威嚴霸氣的紫微宮。

被葉淨能嚇成呆子的安祿山坐在龍椅上,他眼睜睜看著葉淨能從雲中來,伴著風雷去,揮手間憑空退散幾百個守衛,短短几句話就嚇得他如同一堆爛泥。那個矮豆丁的常持滿,又把自己視如珍寶底牌的王小川四人如雜耍一般禁錮揉捏。

雖然他非常不願意大開這種眼界,但形勢比人強,願不願意他安祿山說了不算。葉淨能留了一句話就匆匆而去,打發他如同打發一條狗,面對如此侮辱,安祿山泛不起絲毫反抗之心,如臨深淵面向巍峨都不足以表達他心底的畏懼。

葉淨能是走了,可常持滿還在。

那把要命的小玉劍又重新由風雷霧氣匯聚成型,化作了那個笨拙的小玉劍,依然安靜靜躺在那個木匣中。葉淨能走了有半個多時辰,安祿山才突然“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常持滿被這一嗓子嚇得打了個顫。大殿外埋伏伺候的親信侍衛們聽見安祿山的哭喊,一窩蜂闖了進來,一群人將安祿山保護的如同老王八一般,而常持滿,則是被另一群人團團圍住,刀劍相向。

那一夜,安祿山不停的呼喊快來人啊,再多的人手他都覺得不夠,整座紫薇宮裡人心惶惶,人馬喧囂,折騰了一夜,一萬餘人湧入了皇宮,燈火通明,兵士們也不知道敵人是誰,各個如臨大敵,無頭蒼蠅一般亂哄哄。常持滿冷眼看著這些人忙活,因為有了葉淨能的出現,他軍心大定,知道往後的路該怎麼走。別看太史局只有十來個人,可如果不顧世俗羈絆和天道報應,安祿山集團區區數萬世俗軍馬,再多他也不懼,土雞瓦狗而已。

有師父撐腰,還怕個毛!

就算老天爺真要將下神罰,還有師父在前面頂著,他常持滿怕什麼!

常持滿喜滋滋,安祿山苦哈哈。

那把玉劍一直跟著安祿山,與他始終保持著二丈距離,無人知道那把玉劍如何行走,但安祿山就是能看見。苦熬了兩日,安祿山受不了這種身處砧板命懸一線的折磨,他請來了常持滿,問詢那把劍該如何處理。

常持滿自從那一夜後姿態大變,面對著安祿山也不行禮,甚至連“陛下”也不稱,對安祿山愛搭不理的,可安祿山只能受著,甚至覺得常持滿越倨傲,他心越安。常持滿最終還是幫安祿山解了這份辛苦,他作法將那玉劍木匣請到了高臺之上,令安祿山派人每日參拜上香,再叫他謹遵葉淨能法旨,不論潼關何日攻破,七日不得進入長安。安祿山怕死了,自然是惟命是從,這就有了前面提到的,安祿山派人八百里加急傳令安慶緒崔乾佑一事。

此等機密,睢陽城裡交談的墨升不知道內情,張巡更是無從得知,大唐皇帝雖然也不知道是葉淨能出手相助,可他似乎也沒必要知道。事到如今,李隆基重新記起了他那份命數批言,事實勝於雄辯,不由得他不信。

那是太史局的絕密,原來早在太宗時,李淳風就遵皇命為李唐王朝推演過天機,只是那些讖言晦澀難懂,而且文字極少,又是絕密,李隆基也是做了好些年皇帝后才知道這件事。只是那個時候的他春秋鼎盛,雖然已經見識過了方外修士們的手段,可他對那些雲山霧罩的猜字謎興趣不大,加之後來逆天改命成功,他更是隻信自己不信天。

可如今潼關一破,安祿山不日就可攻入長安,這時候他才幡然驚醒,想起了太史局裡那些老書包們。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潼關一破,李隆基就知道了訊息,而就在他宴請群臣商議對策之前,早已經派高力士請過太史局的李仙師,替自己推演過了天機,最終結果他其實已經瞭然於胸。

高力士親自去請來的太史局裡推演天機的那位李仙師,正是太宗時那位李淳風的嫡系後人,他們將以前李淳風的《推背圖》請出來,其中第五象【戊辰坤下巽上風地觀】正是講得今日之事。那明黃的絹布已經有些發暗,圖畫和文字的墨跡也已失了氣色,一看就知道年代不短。

李淳風《推背圖》第五象,依卦相所顯,畫的內容正是:

“山有一鹿負鞍,下有一女臥地死!”

其後再有四句讖曰:

“春色正濃濃,榮華只兩枝。又逢木易壞,驚起太原塵!”

看著絹布上這四句讖言,結合當下的情勢,李隆基隱約明白了一些,他命令那位李仙師依此卦象,結合當日的星辰方位,用陰陽易數為他做了最後的推演,又因此得出了最終的四句批言,正是頌曰:

“楊花飛,蜀道難,截斷竹蕭方見日,更無一史乃乎安!”

李隆基看著圖和字陷入了沉思,就在這個時候,高力士突然插了一句話:

“陛下可曾記得羅公遠託人送來的那封信?”

乍聞此言,李隆基有點莫名其妙,他抬起頭,看著身邊這位老友,有點不明白這話什麼意思。但他素知高力士深淺,知道他在如此緊要關頭能說出這話,肯定大有深意,當下就令高力士去自己密室,將羅公遠那封信取來。

不一會那信就擺上了李隆基的御案,要說這封信,其實還很有故事。當時因為玄宗要逆天改命,作為心腹仙師的“雙葉一羅”態度不一。葉法善祖上四代天師,到了他這一代更有越國公爵位,因為氣運龍脈的守衛之責,他只能全力支援皇帝的決斷。而葉淨能卻早已遁走多年,玄宗苦尋不到,最終恩威並施才在最後關頭請到了葉淨能出手。

至於那位“一羅”的羅公遠,他對李隆基逆天改命的謀劃卻是極力反對,那人甚至不惜冷言相對當今天子,斷然拒絕了皇帝的請求。再加上這位羅公遠平日裡對後宮那位恃寵而驕的武惠妃極度厭惡,見了面便是橫眉冷對譏諷不斷,武惠妃便藉此煽風點火,玄宗一氣之下,就對羅公遠動了殺心。而羅公遠這人性情剛烈,他得了皇帝欲殺他的訊息後先是大聲數落玄宗的過錯,之後當夜就狂笑著揮袖遁去,自那以後數年不見其蹤跡。

不曾想之後的一年,有一次皇帝差內官輔仙玉到蜀中公幹,路過彭縣,竟然遇到了羅公遠,輔仙玉素來仰慕羅公遠神仙之名,便是多有請教。羅公遠也因此託他給皇帝帶了一封信,另外還有一塊蜀地產的當歸,他送完東西,又對輔仙玉說道:“當年我去度化三郎,是想天下黎民免了這場劫難,不想三郎志不在此,可惜,可惜。”說罷羅公遠人就不見了。輔仙玉回來面見玄宗覆命,特將此事重點說明,玄宗開啟信,卻是四句讖語:

“漁陽鼙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葬金環。”

皇帝當時看到羅公遠這四句話,心中不明是什麼意思,便問及張果。誰料那張果看到這四句後,心裡掐指一算,大驚失色,忙以年老為由,立即自袖中取出那張紙驢,吹紙化驢,當即就騎上那紙驢歸隱山林去了。皇帝再問葉法善,葉法善雖然知道一些內情,但不好明說這是皇帝自己種的惡因,因此結出的惡果,只好託詞自身修為不夠,要多花時日詳細參悟,皇帝再追問下去葉法善便是默不作聲,玄宗似有所感,卻抓不住關鍵,時間久了便把那事忘了。今夜經高力士提醒,此刻再看羅公遠寫給自己的這四句話,心裡不由得有所醒悟。

不論是李仙師讖言裡的“蜀道”,還是羅公遠批頌裡的“劍山”,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同一個地方,這由不得皇帝不深思。潼關已破,長安城註定失守,他可沒有漢宣帝劉詢那樣的魄力,可以在渭水橋上令那些萬國蠻夷心生狂熱山呼萬歲,他現在連安祿山都降不住,自己反而被對方肆意拿捏,所以他壓根沒去計劃如何堅守京師。他目前只想一件事,那就是“往哪逃?”卦象給了他明示,再想想羅公遠送的那個“當歸”,看來莫非真的要往劍南而歸?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