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二年(619年)八月末,梁師都糾集突厥數千騎兵,大舉進犯延州,紮營於野豬嶺。當時,負責鎮守延州的唐軍大將,正是行軍總管段德操。段德操此人,出身將門,是北齊名將段韶之子,歷經數朝,極善用兵。唐朝建立後,段德操奉命鎮守西北,成為了大唐西北邊軍中的一面旗幟。
可以說,梁師都此番進犯延州,遇上段德操,算他撞槍口上,不幸的開始。面對梁師都的大舉入侵,段德操沒有驚慌失措,反而非常淡定,冷靜地分析戰局。段德操認為,自己手上的兵力不如梁師都,絕對不能與其硬碰硬。為今之計,若想戰勝梁師都,只有消耗他的有生力量,一舉將他擊敗。
故而,段德操下達軍令,嚴令麾下將士,按兵不動,堅守營壘,不許擅自出戰。段德操這樣做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慢慢消耗梁師都軍隊的戰力、耐心。等到梁師都兵困馬乏之際,再發起反擊,一定可以大獲全勝。
果然,段德操堅壁清野的戰術,起到了應有的效果。到了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梁師都的軍隊當中,逐漸人心浮動,騷動不已。段德操心中暗喜,反攻敵軍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於是,趁著梁師都沒有防備的空隙,段德操派遣副總管梁禮,率領唐軍主力,大舉出擊,從正面猛攻梁師都所部兵馬。由此,兩軍陷入酣戰之中,不分勝負。就在這個時候,段德操親率一支輕騎,出其不意,悄悄繞到敵軍身後,伺機而動。對於唐軍的這一舉動,梁師都還渾然不知。
成功迂迴到梁師都身後,段德操命令手下輕騎,張開旗幟,造成大軍突襲的態勢。而後,段德操親率輕騎,瞬間掩殺過去,直擊敵軍戰陣。可想而知,此戰的最終結果,梁師都大敗,其部眾大多四散潰逃。緊接著,段德操乘勝追擊,追亡逐北二百餘里,襲破魏州,獲取男女兩千餘口,大勝而歸:
德操以眾寡不敵,按甲以挫其銳。後伺師都稍怠,遣副總管梁禮率眾擊之,德操以輕騎出其不意。師都與禮酣戰久之,德操多張旗幟,奄至其後,師都大潰,逐北二百餘里,虜男女二百餘口。 (《舊唐書·梁師都傳》)
此次進犯延州,梁師都偷雞不成蝕把米,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本來,梁師都以為,自己的兵力遠遠勝於唐軍,看似勝券在握。結果,唐將段德操出其不意,巧妙反擊,最終扭轉乾坤,將梁師都打得大敗。可以這樣說,兵敗延州,是繼兩攻靈州失利後,梁師都所遭遇到的最為慘重的一次失敗。
然而,梁師都的性格之中,似乎具有一種倔強的成分,屬於打不死的小強。在梁師都看來,第一次失敗了,那是因為自己準備不足,說不定下次就能成功。下次又失敗了,說不定再下次便能成功。因此,越是遭遇失敗,梁師都越覺得不甘心,越想找回面子。這樣一來,梁師都走入了一個極端。
延州之敗沒過多久,梁師都再次集結五千步騎,二度入侵延州。沒有想到,他這一次又遇上了剋星段德操。段德操率領唐軍,又一次大破梁師都,斬首兩千餘級,將梁師都的部眾俘斬略盡。這一次的延州之戰,比上一次還慘,梁師都幾乎全軍覆沒,最後只得率領一百餘名騎兵,倉皇逃離戰場。
因為段德操數次大敗敵軍,戰後,唐高祖李淵論功行賞,段德操因功加拜柱國,賜爵平原郡公。但是,在作戰當中,段德操麾下的得力部將,鄜州刺史、鄜城壯公梁禮,不幸陣亡,也得到了朝廷的追贈、撫卹。
無論是先前的兩攻靈州,還是最近的兩攻延州,幾番接戰下來,每一戰,梁師都都是敗得很慘。透過這幾次的較量,也讓梁師都切切實實領教到了唐朝的實力,自己的確不是唐朝的對手。
所謂禍不單行,正當梁師都損兵折將,內心無比沮喪之時,又有一個壞訊息傳來。什麼壞訊息呢?李世民親率唐軍將士,經過浴血奮戰,終於擊敗劉武周、宋金剛主力,收復太原,一舉消滅劉武周政權,取得了“河東大捷”。
劉武周政權的覆滅,頓時讓梁師都陷入不安。當初,突厥扶植劉武周、梁師都,就是要讓他們兩個一東一西,成為牽制唐朝的兩個割據勢力。現在,劉武周覆滅,無疑讓突厥的計劃,遭受重創。
要知道,劉武周的地盤、實力,比梁師都要強出多少倍。並且,劉武周曾經一度肆虐河東,佔領太原,險些動搖了李唐王朝的龍興根基。如今,連劉武周都被唐朝給滅了,梁師都這點一畝三分地,唐朝如果想要拿走,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偏偏這個時候,聽聞劉武周敗亡的訊息後,梁師都內部的不少將領,也開始惴惴不安,開始為自己準備後路。比如,梁師都手下的一些將領,紛紛背叛梁師都,向唐朝投降。梁師都的兩員大將張舉、劉旻,相繼投降唐朝。對於這兩員大將的降唐,梁師都內心無比驚懼,不知如何是好。
思來想去,梁師都覺得,經過幾次大敗,也讓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唐朝是不好惹的。所以,暫時還是不去招惹唐朝。如果想要長期割據,在梁師都看來,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繼續抱住突厥這棵大樹。
其實,梁師都的想法很簡單,繼續依附突厥,一方面,可以慫恿突厥,出動鐵騎南下,入侵唐朝腹地,替自己出一口惡氣;另一個方面,梁師都則能借機恢復元氣,重整兵力。於是,梁師都委派尚書陸季覽,出使突厥,遊說處羅可汗,希望突厥可以出兵,攻打唐朝邊境。陸季覽到了突厥,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向處羅可汗陳述局勢:
比者中原喪亂,分為數國,勢均力弱,所以北附突厥。今武周既滅,唐國益大,師都甘從亡破,亦恐次及可汗。願可汗行魏孝文之事,遣兵南侵,師都請為鄉導。(《舊唐書·梁師都傳》)
本來,這個時候,唐朝與突厥的關係,正在逐漸趨於惡化。突厥勢力向中原滲透,扶持多個割據勢力,阻撓唐王朝統一戰爭的推進。來而不往非禮也,面對突厥的從中作梗,唐朝也不甘示弱,先後消滅薛氏父子、李軌、劉武周等割據政權,粉碎了突厥的企圖。一時間,唐朝與突厥之間,劍拔弩張。
偏偏此時,梁師都遣人出使突厥,遊說處羅可汗,攛掇突厥出兵南侵,進攻唐朝。別說,梁師都的攛掇,還真起作用了,處羅可汗頭腦一熱,居然答應了梁師都的出兵請求,開始積極部署兵馬。當時,處羅可汗是這樣部署的,佈置了三路大軍,對唐王朝形成巨大的軍事威嚇:
第一路,突厥兩員大將莫賀咄、泥步設,分別率軍從陝北高原一路南下;莫賀咄率軍入侵五原,泥步設則前往延州,與梁師都會合。
第二路,處羅可汗親率突厥主力,進攻太原,威脅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進而席捲河東地區。
第三路,突利可汗聯合契丹、靺鞨兵馬,進軍幽州,配合竇建德的夏軍,兩軍由滏口出兵,會師於晉絳地區。
如果這三路大軍,真的大舉南下入侵。那麼,對於李唐王朝而言,將會是巨大的軍事威脅。到時候,唐朝將會和突厥、梁師都、竇建德三股勢力,陷入激戰,肯定疲於應付。然而,上天總是會眷顧李唐王朝。眼看大戰就要一觸即發,關鍵時刻,竟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原來,就在突厥大軍出發前夕,處羅可汗突然暴斃,死因不明。因為處羅可汗的突然去世,突厥國內,再次面臨汗位更替的過渡。因此,已經計劃好的三路並進,突厥未能如約與梁師都會師。
由於突厥沒能按時出兵,所以,這次的三路並進,就變成了梁師都一人的單打獨鬥。很快,駐守延州的唐將段德操,趁機發起反擊,大破梁師都。不出意外,遇上段德操,梁師都再次敗下陣來。
此後的幾年的時間,梁師都稍微比較老實一些。也許,幾次較量之後,梁師都被打疼了。不過,梁師都消停了,唐朝卻開始主動發起進攻。時間到了武德五年(622年),唐朝開始向梁師都大規模用兵,試圖一舉攻滅梁師都。
武德五年(622年)二月,時任唐朝延州道行軍總管的段德操,盡起延州邊軍,進討梁師都。其實,段德操率軍討伐梁師都,絕不是他個人擅自行動。可能,唐高祖覺得,只要梁師都一天存在,長安以北,便猶如扎著一根木刺,疼痛不已。所以,李淵認為,必須快刀斬亂麻,拔掉梁師都這根木刺,命段德操主動出擊。
段德操率領邊軍精銳,大舉討伐梁師都。首先,段德操兵鋒所到之處,直指梁師都下轄的一處重要軍事據點——石堡城。段德操指揮邊軍,對石堡城展開了猛烈攻勢,擺出了一副不惜一切代價的陣勢。
石堡城固若金湯,如果強行進攻,唐軍必然損失慘重。段德操沙場宿將,難道不懂得這個道理嗎?他當然知道。實際上,段德操強攻石堡城,只是他的虛晃一槍罷了。他真正的目的,四個字:圍城打援。
強攻石堡城,當然不是段德操的主要目的。段德操非常清楚,石堡城的重要意義,梁師都絕不會輕易放棄。因此,段德操假意佯攻石堡城,大造聲勢,以此迷惑梁師都,誘使梁師都率兵救援石堡城。然後,段德操提前設伏,等到梁師都主力全部來到石堡城,唐軍突然出擊,將梁師都所部悉數攔截圍殺。
但凡稍微通曉一點兵事的人,都能看出,這是段德操的圍城打援之計。然而,梁師都顧不了那麼多了。在他看來,石堡城萬萬不能丟掉。於是,梁師都果然親率大軍,前來馳援石堡城。
梁師都親來救援,正中段德操下懷。結果,梁師都的兵馬,剛到石堡城,事先埋伏好的唐朝邊軍,從四面八方衝殺出來,猛攻梁師都部。一場血戰下來,唐軍大獲全勝,梁師都慘敗。最終,梁師都只得帶領僅僅十六名騎兵,狼狽逃離。而後,唐軍一鼓作氣,趁勢攻克石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