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
苟徹樺一切從簡,大致跟刻晉說了一下前因後果。
早在40年多前時,那會藍星全球範圍內,公認的藝術類別,一共只有八種。
那會的遊戲還不能叫做遊戲。
而是以電腦程式設計程式碼為特色代表的「辦公室電子娛樂」.
這種娛樂專案,是遠遠無法在藝術領域排上名號的。
而後,一位傑出的國人遊戲設計師,用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將原本僅由一串串程式設計程式碼所顯示的,當時的程式設計師們用來打發時間的一種小型電子娛樂。
拓展衍生出了第一代電子遊戲,奠定了以畫素風+8bit電子配樂電子遊戲的發展基礎。
而後,由於當時華國在科技領域這一塊的技術較為落後。
為了開啟更多的遊戲市場,這位幾乎算是全球遊戲設計師初代目的年輕人,背上了行囊毅然決然的前往了大洋彼岸去謀求發展。
也正是因此,在訊息堵塞的當代。
這位華國傑出的遊戲設計師並未留下自己的名字。
不過他卻成功在90年代初期,就幾乎以一己之力將原本名為「辦公室電子娛樂」的東西,拓展成了初代FPS、2DACT、以及遊戲史上的萬物發展之源——RPG.
很快,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意識到。
這種畫風奇特而豐富的電子虛擬娛樂,似乎有著別樣的魅力。
很容易就能讓人沉迷其中。
並且能夠在其內感受到快樂、刺激、舒爽等多種正面的情緒反饋。
於是迅速在人群中傳播開來。
也奠定了第九藝術的稱號由來。
“原來,藍星的遊戲發展史是這樣來的,跟地球上的很不一樣啊。”刻晉一邊聽著苟徹樺講述,一邊若有所思。
這段歷史由於年代過於久遠,訊息堵塞,加上那位設計師早早就背井離鄉,網上幾乎很難找到什麼相關的資料。
基本上去查電子遊戲的起源,也都是從歐美地區傳來的。
再往深挖,那就說什麼的都有了,眾說紛紜,很難分辨資訊的真假。
就連苟徹樺也表示這段傳聞只是他此前在其他遊戲公司就職時。
聽公司裡當時有位還算德高望重的老員工所講述的,具體是真是假已經很難證實。
不過,真假先拋在一旁。
在遊戲被定義成第九藝術之後的十幾二十年內。
實際上是一直飽受爭議的。
在當年有很多其他同樣小眾的藝術也想爭奪此等拉風的稱號。
如攝影、連環畫、手工等一系列藝術,亦想要從原本的大分類中脫穎而出。
不過礙於它們本身的特性,與其母藝術貼的太過於接近。
最終還是讓遊戲這種新型的互動式藝術殺出重圍,正式成為了藍星全球都承認的第九藝術。
“這點倒是比在地球上還好點,地球上的大眾輿論可從來沒正式承認過遊戲是第九藝術。”對於藍星遊戲的發展史,刻晉不禁感嘆。
“不過由於遊戲相較於前面八大藝術的老大哥們,起步時間晚,滿打滿算現在也不過四十多個年頭……還是有很多老一輩的人們不屑將它稱之為藝術。”苟徹樺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