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到十年了,仍然沒有得到一個了結。
在不久前,李建朋友的妻子再次拿著判決書,找到對方所在地的法院之後,也得到了法院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
不能不說,現在的法院,比以前那段“門難進、臉難看”的時期好多了。
法院工作人員的熱情,讓朋友妻子那本已冰涼的心又升起了一絲溫暖。
也許,這次應該可以把這事了結了吧?
工作人員仔細核對了判決書,然後說:“判決書沒有問題,但現在上面要求更為嚴格。
為了防止出現錯誤,在申請執行的時候,必須要填寫被執行人準確的身份證號碼。”
好吧,這個要求似乎並不過分。
可朋友的妻子對照著判決書準備填表的時候,卻愕然發現,判決書上只有對方的名字、出生日期和當時的戶籍地址,竟然沒有對方的身份號碼。
在戶籍遷移條件放開以後,人口的流動更為自由。
而且,隨著近幾年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判決書上面的那個地址早已不再存在。
這樣一來,僅憑這一紙判決書,連執行申請表都填不下去,更別說進入執行程式了。
朋友的妻子本就是一個老實人,哪裡搞得清楚這中間的門門道道,被法院的工作人員忽悠出來,自己去確定對方準確的身份號碼。
按照她的想法,自己有對方的名字和出生日期,找一下自己丈夫以前的那些朋友,到公安機關去查一下就應該能夠找到對方準確的身份號碼了。
可回來一問,才發現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原來,公安機關對個人資訊的管理也日趨嚴格,在今年多個民警因為朋友查詢關係人的個人資訊被調離公安隊伍之後,警察朋友的朋友圈裡多了一條資訊:查詢資訊請免開尊口,別把你的警察朋友推向犯罪深淵。
一紙檔案,徹底關閉了那扇豎在國家與百姓之間的大門,甚至連一扇窗戶都沒有留下。
李建在瞭解到這個情況的時候,心底那是五味雜陳。
明明是法院當年工作疏忽的錯,卻要百姓來承擔這個後果。
明明是法院以及當時那些辦理此案的工作人員的問題,卻讓一個與案件毫不相干的人去核實涉案人員的準確身份。
明明該法院依法向公安機關獲取涉案人員基本資訊的事,卻忽悠一個無權無勢無關係的普通百姓去完成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明明自己知道憑藉判決書上的資訊,應該可以在公安機關找到對方的準確資訊,卻不知道路在何方。
明明手握判決書,竟連當年是誰造成自己丈夫和侄兒的死亡都不知道。
明明該有一筆賠償,到頭來那張被自己視為公平、正義以及心底最後倚仗的判決書,竟然形同一張廢紙……
後面的事情,李建就不大清楚了,因為他自己都是麻煩纏身、自顧不暇。
只不過,他朋友妻子的事情,已經在他的心底,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
打官司?還是算了吧,那不是普通百姓能夠耗得起的。
自己的人生還能有多少個十年?
他可沒有像朋友妻子那樣折騰十年的耐心。
自己已經是債臺高築了,他不敢想像,自己還要在這樣的狀態下再過上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