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樣的解釋好像也有一點道理,可這樣一來,我以前在學校裡學的很多東西都錯了嗎?”
“說法沒錯,但他們的做法有問題。
他們說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這句話裡說的物質文化需要,實際上就是人的需求。
而在一個物質社會中,人的需求往往是透過錢財來滿足的。
這就讓他們形成了一個錯覺,以為有多少錢財就可以滿足多少需求。”
“這在現實世界中好像沒毛病啊。”
“以為錢財就等同於財富,你覺得沒毛病?”
吳光良的腦袋都快摳破了,也沒想明白錢財等同於財富這句話究竟有什麼樣的毛病。
魏民生見他一臉茫然的表情,知道他還沒有想明白中間的區別,只好說:“你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況,如果你一個人揹著很多錢財行走在沙漠之中,你的錢財可以滿足你的需求嗎?”
“需求?一個人行走在沙漠之中,首要的需求是水,其次是食物,然後是一個安全的休息之地……”
說到這裡,吳光良彷彿有些明白了,在一個城市之中,錢財可以滿足自己的大部分需求。
久而久之,大家似乎忘記了,還有一些用錢財滿足不了的需求。
比如說自己心儀的美女。
就算你有錢,可別人同樣也有錢。
只因為你沒有別人帥,或者沒有讓那美女看上眼,錢財卻滿足不了你想和那美女共度餘生的需求。
尤其是在魏民生所說的這樣的極端條件下,再多的錢財都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
現在吳光良有點明白魏民生先前對財富本質的解釋了。
人的需求才是真正的財富,財富包括錢財,而錢財只是財富中的一種。
看到吳光良若有所思的樣子,魏民生說:“改革開放初期,國傢什麼資源都缺。
於是全國都在搞開發,挖礦、鍊鋼。
在大家的總體需求沒有滿足之時,煤炭挖出來就是財富,鋼鐵煉出來就可以換成錢。
所有人都認為,他們是在創造財富。
可現在你再看一下,煤炭、鋼鐵行業的現狀。
生產出來的東西越多,反而虧損得越多。
這是為什麼?為什麼半輩子的時間裡都被稱為‘黑金’的煤炭突然就不值錢了呢?
那鋼材的價格更是可憐,廢鋼的收購價格簡直可以用‘白菜價’來形容……不,白菜的價格都要比它高,今後我們還是不要貶低白菜的身價了,因為它並不便宜。
我先前也說了,財富的上限與活著的人以及他們的需求有關。
如果你認同了這個說法,那麼再回過頭來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就簡單得多了。”
“你的意思是供大於求?”
“供大於求也只是現象,如果某一個行業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就意味著這個行業創造出的東西價值,超出了人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