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們的需求只與兩個因素有關,人口數量和他們的需求。
由於不同年齡段人口的需求是不一樣的,而透過生育途徑只能增加新生人口,改變的是未來的需求,有點遠水不解近渴的感覺。
所以一些國家就用優惠的移民政策,有選擇性地來增加自己的人口數量,理想狀態下可以做到增加過剩產業需求的時候,同時滿足其它欠缺產業的需求。”
“我們國家的人口已經是世界第一了,照你的意思來說,我們國家的財富也早就應該是世界第一了啊。”
“人口雖多,可需求不足啊。”
“國家不是一直在透過各種方式擴大內需嗎?”
“你認為個人的需求該如何提高?”
吳光良沉默了,如果按照自己的情況來看,除了吃穿外,一切的需求都是建立在家的基礎上。
而家的基礎是房屋,沒有自己的房屋,其它的東西就是想買也沒地方擱啊。
可現在的房子價格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收入水平,買一套房子就得省吃儉用一、二十年。
所以,一套房子就足以抑制一個人一、二十年的其它需求,這又如何來擴大內需。
吳光良說:“我想應該是房子的問題吧,沒有自己的房子,其它的需求根本提不起來。”
魏民生說:“房子的確是主因,但提振需求的前提並不是要有自己的房子,而是要有自己可以安心使用的房子。
你看我們建的那個新城,百姓們只需要拿出很少的租金就可以放心地使用,而不會因房東說他要用房子就不再與你續租。
城市中的房屋都是國家的,只要自己認可大家都接受的租金,就不會被國家趕出去。
有這樣的環境,他們的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需求就會暴漲,而不會有這樣那樣的擔憂。”
“那只是因為他們的需求上升空間比較大而已,如果是現實世界中的人,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從財富的本質可以知道財富的上限,而要將財富具體化,就必須透過自己的勞動,以滿足別人的需求。
而現實社會中卻沒有做到這點,錢財的分配是在權的干預下進行。
一些人不用勞動也可以獲得錢財。
一些人提供了可以滿足別人需求的勞動,卻沒有獲得與財富相對應的錢財。
還有一些人可以提供滿足別人需求的勞動,卻因為他要求的錢財遠大於他勞動所對應的財富,需求被抑制。
正因為錢財和對應的財富錯位,所以覺得自己的付出與收穫不對等的人選擇了不做或者改行。
有一定技術和能力的人因需求被抑制而找不到活幹。
不勞而獲的卻又想永遠保持這種不勞而獲的狀態。
大家都不想做事,誰來滿足大家的需求?
哪怕你的人口數量和需求大上了天,財富的總量也不會有多少。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個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讓一些有能力的財富創造者選擇了離開。
這樣的例子讓更多有能力的人有意識地壓縮自己的需求,積累錢財,等待離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