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這些原住民不停搖頭的時候,又有一些三輪車拖著一個個比人都大的黑色物體來到了這些三輪車旁邊。
只見一個華夏國人兩隻手輕鬆地就把那個兩個人都抱不住的東西舉了起來,然後直接扔進了那些汙水塘。
奇怪的是,那麼大的一個東西居然可以輕鬆地浮在水面上。
大家這時才看清楚,原來那東西是一個圓環形的黑色物體,上面交叉著綁了兩塊薄木板,而且與堤壩上的三輪車之間還連著一根繩子。
實際上這就是大貨車輪胎內的橡膠內胎,充上氣後就相當於一個特大號的游泳圈。
當然,這種規格的“游泳圏”並不適合游泳,因為過大的體積會妨礙游泳的動作。
但由於其具有的超強浮力,完全可以改造成一個微型的水上工作平臺。
那個華夏國人繼續從三輪車上搬下一個特殊的架子,安裝在那個微型水上工作平臺上,上面也有和那岸堤壩上同樣的噴頭,只不過那個噴頭連線的高壓軟管更長。
把噴頭固定在木板中間預留的位置後,一開啟岸上三輪車上的開關,噴頭就透過內胎中間的環形空間近距離地對水下的淤泥進行沖洗。
透過調整噴頭的方向,利用噴頭噴出高壓水流的反作用力,還可以控制著這個微型水上工作平臺隨意地在水塘中運動。
而這個三輪車上汙水泵的進水管已經轉換到了水澤之中形成的水塘之中,重複使用的汙水不斷地將淤泥稀釋為富含有機物的汙水泥漿。
然後又透過另一臺三輪車上的汙水泵把這些有機肥料輸送到附近山丘上的梯田裡。
而那些已經灌足水肥的梯田,在微耕機的耕作整理下,已經具備了插秧的條件。
於是華夏山莊裡培育出來的秧苗,源源不斷地透過機動水上平臺從長江中直接運到了江陵城的護城河裡。
水田面積寬大的地方就用小型插秧機進行栽插,一些機械不方便操作的地方就透過人工補栽。
沒用幾天時間,水澤周圍開墾出來的水田就已經把華夏山莊培育出來的秧苗消耗完了。
上萬畝的雜交水稻,就算沒有使用化肥和農藥,但這裡有豐富的有機肥料和充足的水資源,生長環境與現實世界相比也並不差。
就算其產量只有現實世界的三分之二,不說畝產八百公斤,只要能夠達到五百公斤的畝產量,這裡就可以生產出五百萬公斤以上的優質有機水稻。
這些有機水稻拿到現實世界中去的話,置換出兩千萬公斤的普通大米是沒有任何困難的。
只要有了這兩千萬公斤的普通大米,足以滿足十萬人一年的糧食消耗量。
加上華夏山莊內部小麥、玉米、紅薯、土豆等耐旱高產作物的大量種植,以及那些一年四季都可以產出的蔬菜瓜果,還有養殖場的產出,至少在今年秋收之時,華夏國就具備了可以生產滿足四十萬人糧食消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