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那些農閒時節,華夏國也並不是沒有事情做,他們完全有能力繼續在江陵城附近開墾更多的田地。
但是,這片水澤的面積本身就達到了三十多個平方公里,而且水澤之中的淤泥大多數地方都達到了近三米的厚度,根本不是周圍開墾出來的上萬畝梯田能夠消化得了的。
按照這樣的處理方式,這樣大面積的雲夢澤區域,要想真正成為魚米之鄉,沒有個十年八年是不可能建成的,因為幾百年泥沙的沉積量完全無法估量。
除非,能夠有大量機械設施的介入,用土石硬生生把這些低窪地帶填起來。
只有達到不會受到漢水、長江兩條河流洪水影響的情況下,這片區域才可能成為一個穩定的“糧倉”。
按照現實世界中的情況,這裡的氣候條件種植水稻可以做到一年兩熟,有了兩個月的緩衝時間,魏民生還想再次擴大水稻的種植規模。
華夏山莊的育秧基地已經做好了種植二季稻的準備,時機成熟時就可以再次大規模地育苗。
魏民生在觀察了兩個圍堰中水澤的情況後,決定先開發其中一個圍堰。
這一個圍堰就是十六個平方公里,如果開發出來就是兩萬多畝優質水田。
可現在這兩個圍堰中的淤泥仍然達到了近兩米的厚度,機械、人力都無法入場。
於是,魏民生決定仍然使用先前的辦法,把其中一個圍堰中的汙水抽到另一個圍堰之中囤積起來。
含有大量有機質的汙水在緩慢地流向排汙口的遠處時,其中大部分泥沙和有機物會沉澱下來,離排汙口的距離越遠,水質就越清澈。
在合適的地方,再把經過沉澱相對清澈的水又抽回先前的那個圍堰。
然後在汽車內胎做成的簡易水上工作平臺的反覆沖洗下,源源不斷地帶走大量的淤泥。
同時,魏民生還讓人把江陵城外長江河道邊的堤壩修建起來,修建堤壩的石材是從秭歸碼頭那邊生產出來的,利用機動平臺順水而下。
而挖出來的大量幹泥沙、土石就直接送到已經沖洗了部分淤泥的圍堰中進行填埋。
這些沒有多少水分的泥沙、土石不光可以吸收一些淤泥中的水分,而且在與淤泥混合後,極大地提升了水澤中土質的強度,同時還提升了圍堰中水澤的高度。
土石的填埋由三面向中間汙水泵的方向推進,不斷地把淤泥和汙水向中間進行壓縮。
在達到可以使用機械進行耕種的強度後,這個圍堰中的兩萬多畝水澤就被完全改造成了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