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得遼東籍的官員對他是怨聲載道。
三天兩頭就有遼東官員上書彈劾他這個遼東巡撫胡作非為,搞得遼東民怨沸騰!
遼東礦監馬雲,甚至在陛下面前說王化貞飛揚跋扈,他居然擅自阻攔遼東的運銅船故意刁難,有索賄之嫌。
司禮監也藉著這件事情,向內閣施壓,要求懲處王化貞,搞得內閣首輔葉向高十分難堪。
因為目前內閣的七人中東林黨三人,楚黨同浙黨各一人,剩下的何宗彥同朱國祚雖然贊同東林黨的主政方針,但畢竟不是東林黨人。
對於葉向高提出的提前舉行京察,他們兩人還是有所猶豫的。
如果朝堂之上全是東林黨,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葉向高還在做兩人的思想工作,結果就出了王化貞這檔子事。
這位剛上任的遼東巡撫又是民怨沸騰,又是趁機索賄,使得兩人對東林黨人多少也有了一點看法。
為了轉移內閣對對王化貞的注意力,葉向高只得要求王化貞儘快發兵。
只要寬甸一開打,所有人的都會被戰事吸引,至少暫時內閣就無暇顧及討論王化貞的處理了。
有了征討建州的大功,原先的這點非議自然也就無人問津了。
所以內閣對王化貞的這次出擊還是很看重的,葉向高令熊廷弼的兵部重新制定攻伐建州的方略。
雖說熊廷弼很清楚首輔葉向高的目的,但畢竟建州是大明的心腹大患,所以在這件事情上他最終還是以大局為重,調配到遼東的都是精銳部隊。
總共從大同、宣府、薊州、太原四鎮調集了一萬邊軍奔赴遼東。
原本李獻忠也安排了老將劉綎率部出鴉鶻關作為佯動,吸引韃子的注意力。
故而鴉鶻關附近駐紮了一萬人的機動部隊隨時可以出關作戰。
這些人馬中多半是跟隨劉綎征戰西南的老兵還是有相當戰力的。
然後王化貞又以遼東巡撫的身份從遼西的廣寧、義州、寧遠、山海關等地抽調了一萬人馬。
如今清河路的鴉鶻關附近已經彙集了三萬明軍,且全部都是九邊精銳。
其中遼陽總兵劉綎、廣寧總兵劉渠、副將羅一貫、虎皮驛總兵朱萬良等人也都是當世驍將。
可謂是兵強馬壯!
不過葉向高知道王化貞是第一次統兵作戰,未必能駕馭這些驕兵悍將,同時又擔心閻鳴泰同李獻忠在背後使絆子。
為了避免重蹈袁應泰的覆轍,故而讓熊廷弼以兵部尚書的身份親赴遼東重新佈置這次的征討方略。
畢竟名義上李獻忠這個遼東經略副使在軍事上可以指揮王化貞,為了避免這種尷尬,所以將這次對建州的征伐分為南北兩路。
首先,北路軍由寧遠伯李獻忠率領開原三路的兩萬精兵以及數千皇協軍繼續從正面攻擊建州重兵防守的馬爾墩寨。
即使一時難以攻下也務必持續進攻,確保牽制住建虜的主力。
然後,遼東巡撫王化貞從鴉鶻關出兵,迂迴至寬甸六堡,拿下這裡徹底切斷建虜同朝鮮的聯絡。
之後南路軍再北上同北路軍一起合攻赫圖阿拉,徹底剿滅建,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熊廷弼宣佈新的進兵方略後,李三順、趙率教、毛文龍等開原將領都忿忿不平!
這個計劃看似是南北夾擊,其實就是正面佯攻,側面迂迴。
北路軍負責正面牽制敵軍主力,然後南路軍負責背後偷襲摘桃子。
遼東能有如今的局面全仗寧遠伯同開原將士不斷的出擊削弱韃子,如今眼看韃子快不行了。
朝廷派一個王化貞過來搶功,這實在是太不公平了!
熊廷弼也看出了開原諸將的不滿,於是說道:“寧遠伯對這個進兵方略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