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方面目前配備了400杆魯密銃,200杆鳥銃,以及20門虎蹲炮。
以目前火器的射速,還難以在野外發揮作用。
不過有了大盾兵和長槍兵的配合,還是讓他們稍微具備了一點野戰的能力。
迎敵之時大盾兵在陣前,身後則是數排長矛手,火銃手居後,最後是炮手。
儘管目前歐洲的主流方陣中火銃手的數量要遠遠多於長矛手,通常要達到4比1甚至是5比1。
但是考慮到目前的火器效能差異,還有明軍的實際裝備數量以及作戰對手的差異。
李獻忠並沒有照搬西班牙大方陣或者瑞典古斯塔夫方陣,更多的長矛手也是為了針對建虜騎兵的衝擊。
當然了目前李獻忠並沒有用他們同建虜騎兵野戰的想法,更多的是用來守城,這個配置同樣是守城的黃金配置。
開原鐵嶺兩路的將領也都是經驗豐富的沙場宿將,其他部隊的訓練就交給他們了。
李獻忠能為他們做的是儘量給他們補充一些好的裝備,所以這次開原三關的守軍也各發了200杆鳥銃,以及一批顆粒化黑火藥。
畢竟他們的任務是守好城關,出擊的任務肯定還是要交給兩支騎兵部隊。
雖然現在突擊營是熊廷弼從其他軍中抽調的主力,已經不能按照原本的出兵比例來分配了。
不過為了激勵眾將好好練兵,李獻忠還是決定每三個月搞一次大比試,以此決定他們各部的分成比例。
比試主要更為兩個專案一個是佇列操練,第二個則是對抗比試。
佇列操練由李獻忠、李三順、査查仲文三人分別給各部打分,然後根據排列高低決定對抗比試的順序。
很快各部就高喊口號依次進行操練。
這種操練主要看的是整齊度,以及士兵的精神狀態。
如今各營都是新兵為主,整體的精神面貌還是不錯的,其實很難分出高下。
穿著就成了很關鍵的因素。
如果穿著整齊的衣甲,那麼看上去就顯得十分整齊。
相反如果穿得五花八門,哪怕你操練地動作再整齊,看上去也會覺得有些凌亂。
開原三關以及鐵嶺衛城這四支隊伍果然精於此道,派出的都是身穿紅色鴛鴦戰襖的的明軍。
只見一群穿著紅色鴛鴦戰襖的明軍整齊地進行著操練。他們隊伍有秩序,步伐一致,舉手投足間散發出一種軍人的威嚴。
他們的步伐穩健而有力,如同行雲流水。每一步都落地有聲,整齊劃一,猶如一團紅色的火焰。
整體來說李獻忠還是比較滿意的,不管實際戰力怎麼樣,至少看上去還像是那麼回事。
很快這四支隊伍就順利排在了前4。
接下來才是動真格的,進入到對抗比試的環節。
規則是每隊各派出50名士兵直接進行正面對抗,倒地者直接退出,最終倖存者多的一方勝出。
當然出於安全考慮這些士兵只能選擇木質的刀槍棍棒以及盾牌。
第一輪的比拼並沒有太多懸念,這種對抗比拼的是精銳家丁的實力。
排在前四的隊伍很輕鬆的就擊敗了其他四支隊伍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