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保證了邊關物資的充足,使得邊關地區的物價幾乎同內地無異。
憲宗成化年間停止各邊開中法,令鹽商於戶部,運司納糧換取鹽引。
但鹽引巨大的利潤,致使權貴們紛紛透過各種渠道索取鹽引,然後販賣給鹽商。
這樣一來鹽商們可以直接買到鹽引,自然就不願意再費時費力,向邊關輸送糧食了。
所以在孝宗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改舊制,乾脆讓商人以銀代米,交納於運司,解至太倉,再分給各邊。
每引鹽輸銀三四錢不等,致太倉銀多至百餘萬,國家的財政收入驟增。
這一系列的改革雖然使得朝廷透過直接賣鹽引,大大增加了財政收入。
可這也導致了原先屯邊的鹽商,紛紛居家遷往內地,繁盛一時的商屯逐漸荒廢。
然後邊關的物價也越來越高,朝廷向邊關輸送物資的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以至於到了崇禎朝由於內憂外患,大明甚至都快養不起遼東一鎮了。
如果是和平時期,邊關戰事沒有那麼頻繁,朝廷透過直接售賣鹽引取得的收入是可以支撐起邊關的開銷的。
可隨著戰事越來越吃緊,邊關的開銷越來越大,現在戶部每年賣鹽引不過得銀60萬兩左右,根本無力支撐遼東的戰事,所以朝廷不得不加徵遼餉。
李獻忠知道這只是一個開始,明年開始小冰河造成的天氣異常會越來越嚴重,導致糧食大量減產。
整個遼東的糧價會更加離譜。
他突然發現銀子變得不香了,糧食才是關鍵。
其實現在李獻忠並不缺銀子。
從京師回來的時候他只有5萬2千兩銀子。
坑西關遊擊於守志以及抄他家得銀4萬兩。
掃蕩蒙古炒花部和科爾沁部共得金銀珠寶價值15萬兩,去掉給將士以及開原路將官的分紅自己還淨得了11萬兩。
梁三的商隊透過壟斷對蒙古的貿易,每個月能夠給自己帶來3萬兩的收入。
販賣毛皮和人參這些的收入差不多可以抵消給遼東鐵騎的發餉和其他一些開銷。
現在自己手上已經有26萬兩銀子了。
當然大頭還是兵部欠自己的賞銀,上次遼東大戰兵部欠下了自己10萬6千兩。
自己掃蕩蒙古各部總共提交了7200顆首級,最後兵部認了5000級;這次開原大戰的3700建虜首級認定了2500級,這可又是15萬兩銀子。
兵部總共欠自己25萬6千兩銀子。
兵部尚書黃嘉善如今是債多了不愁,自己多次催討,他是一點想給的意思都沒有。
看來自己得抽空親自去一趟京城了,不然這個“雪球”越滾越大,恐怕以後更要不回了。
如今平虜堡的屯田模式已經得到了遼東巡撫袁應泰的認可。
雖說萬曆時期大明的衛所制度基本已經名存實亡了,但是如今遼東的情況,不少衛所還是存在的,甚至有些經營的還不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李獻忠趁機將平虜堡變成了鐵嶺衛下屬的一個千戶所,更是給范文程弄了一個五品衛所千戶的官職,這些流民如今也轉成了軍籍。
而且自從開始賣水泥和煤球后,現在平虜堡已經不需要自己再補貼銀子了。
范文程手上甚至還有了兩千兩的流動資金。
可糧食儲備卻不多,畢竟手下的軍隊是正規的官軍,吃的是朝廷的糧食,不需要自己去花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