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
按《隋書·地理下》所描述,隋代的揚州範圍如下。
揚州∶江都郡、鍾離郡、淮南郡、弋陽郡、蘄春郡、廬江郡、同安郡、歷陽郡、丹陽郡、宣城郡、毗陵郡、吳郡、會稽郡、餘杭郡、新安郡、東陽郡、永嘉郡、建安郡、遂安郡、鄱陽郡、臨川郡、廬陵郡、南康郡、宜春郡、豫章郡、南海郡、龍川郡、義安郡、高涼郡、信安郡、永熙郡、蒼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鬱林郡、合浦郡、珠崖郡、甯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陰郡、林邑郡。
明代
明代的南直隸、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此六省之地都屬於九州州域中的揚州[24] 。
根據四庫全書版的《明一統志》,明代屬於揚州州域內的府縣如下:
揚州∶應天府、鳳陽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揚州府、淮安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寧國府、池州府、徽州府、廣徳州、和州、滁州、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嚴州府、金華府、衢州府、處州府、紹興府、寧波府、台州府、溫州府、南昌府、饒州府、廣信府、南康府部分[25]、九江府部分[26]、建昌府、撫州府、臨江府、吉安府部分[27]、瑞州府、袁州府、贑州府、南安府、福州府、泉州府、建寧府、延平府、汀州府、興化府、邵武府、漳州府、福寧州、廣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南寧府[28]及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瓊州府。
行政區劃史
揚州是漢地“九州”之一,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這就是九州。由於當時九州就是全中國,所以九州又一直被當作整個國家、“天下”的代名詞。而當時的揚州範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漢朝將漢地劃分為十三刺史部,其中的揚州刺史部的範圍相當於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江蘇淮河以南部分,上海、江西、浙江、福建全部,湖北、河南部分地區。東漢時揚州的州治位於歷陽(今安徽和縣)。
漢獻帝時,曹操將揚州州治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後又移至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曹魏建國後再度移至壽春;而三國時期的孫吳則將揚州的州治定在吳(今江蘇蘇州),後先後移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建業(今江蘇南京)。西晉滅吳後,兩個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被定在建業(今南京),後改名建鄴、建康。
隋朝統一全國後,將之前的揚州(今南京)改名為蔣州,而改原先的吳州為揚州(後改名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蘇揚州。
唐朝初年揚州曾一度被改為邗州(之前南京一帶則又改稱揚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將邗州的名稱重新改為揚州。唐玄宗時期揚州又改稱為廣陵郡,唐肅宗時期複稱揚州。康熙33年(1694年)高拱乾主修的《臺灣府志》中表示,夏商時期的揚州包括臺灣。
參考資料
[1]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故霜露所會,風氣所通,九川為紀,五嶽作鎮,此之謂諸夏,生其地者則仁義所出
[2]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此處的華夏是漢族的別稱
[3] 《史記·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如果把浙江、福建、江西、上海、安徽大部、蘇南合併為一個省級區劃,把“省會”放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你會不會覺得這個玩笑開得有點大?這真不是開玩笑,和縣真的當過“江東省”的“省會”,時間是在東漢。那麼,東漢為何把揚州的“省會”放在小城歷陽(和縣)?
浙江和江蘇自古是一家,因為什麼原因分開了?
蘇州、無錫、常州一帶的蘇南地區,與浙江處於一個方言區,叫吳語區。其中,蘇南地區與浙江中北部地區的人們在語言交流上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口音略有不同。東晉南北朝的揚州刺史,為何只有皇帝至親才有資格擔任!
荊州包括湖北省與湖南省、貴州省東部、廣東省北部。在東漢前期,揚州的“省會”在長江北岸的歷陽,也就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漢後期,揚州“省會”北遷至淮河南岸的壽春。
在唐朝,揚州和成都為何稱為“揚一益二”?
大唐是一個讓人神往的時代,萬邦來朝的盛世,燦若星河的名士、遼闊壯美的疆域、昂然自信的心態,還有那汪洋恣肆的詩篇。唐詩中有一個地名在唐詩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這就是揚州。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