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都市言情>我不是職業陰陽師> 六十五因緣際會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六十五因緣際會 (1 / 3)

話說秦子非和白玥兩人見天色已晚,找了一家客棧酒飯用後是一夜無話,第二天起來用過早飯以後,兩個人又一起上街去遊玩一番。

兩人正在街上走著,忽然發現前面有人群聚集,白玥很少見到人間的風景,心性特別的貪玩,和秦子非也湊到人群中去看看熱鬧,只見人群中圍著一個妙齡女子,約有20幾歲,身穿粉色衣裙,此刻正坐在地上在那裡低聲哭泣。

人群中只聽有人低聲說,唉!這小女子也夠可憐的,自幼父母雙亡來揚州投親,哪知投親不成,身上又沒有盤纏,已經在這裡流落街頭好幾日了,是啊!是啊!要不是大家可憐她,給她點吃的東西,估計早就餓死在街頭了。

秦子非和白玥兩人聽著人群中的議論,不僅心中也生同情之心,秦子非和白玥走到這女子面前,輕聲說著姑娘……姑娘別哭了,有什麼可以幫到你的嗎?

那姑娘聽著秦子非和白玥兩個人的勸導,抬起頭來一看,眼前是一個儒雅書生,在看書生旁邊是一個仙子一樣的女子,不僅心生讚歎好一對金童玉女,神仙般的伴侶。

於是開口說道:“公子姑娘小女子這廂有禮了,我本是青州人士,姓宮名仙綺自幼父母雙亡,本來想到揚州城投奔舅舅,怎奈他在幾日前不幸染病身亡,我一介女子身無分文,又無家可歸,一時想到身世如浮沉雨打萍,竟無歸處,讓兩位笑話了。

秦子非聽後暗生憐憫之心,在看這女子,膚若凝脂,明目皓齒,天生麗質,想必也是一個大家閨秀,於是問到:“仙綺姑娘可還有近親在世”?宮仙綺聽後嘆道:“京城還有一個遠房姑媽,只是路途遙遠,小女子隻身一人,“身無分文”,孤身難投啊!

哦……秦子非聽後對宮仙綺說道:“小生正欲進京趕考”如若不棄可一路相伴,盤纏之物雖不豐盛但一日三餐自是無憂,不知仙綺姑娘可願否?

宮仙綺聽後心裡自是歡喜不已,急忙對秦子非和白玥兩人深施一躬,道:“如此有勞公子和姑娘了,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仙綺姑娘快快請起,秦子非急忙欲上前攙扶,又看看身邊的白玥覺得有點冒失……回到客棧安排好了宮仙綺姑娘,幾人就準備休息。

是夜,秦子非正在房中看書,突聽一聲聲琴聲從院中傳來,這琴聲憂傷中透漏出悲涼無奈悽苦,秦子非越聽越入迷,放下手中書卷,走了出來隨著琴聲來到院中,只見白色月光下,月影朦朧中宮仙綺正撥鉉彈奏。

好琴,好琴……此情此景只應天上有,秦子非鼓掌喝彩道,宮仙綺急忙對秦子非深施一禮,道“啊……秦公子讓你笑話了”,仙綺一時感嘆身世,胡亂彈奏,實是不堪登的大雅之堂。

仙綺姑娘客氣了這琴聲優雅,悽離實在是好曲,哦,秦公子竟如此懂得樂曲!不如為我撫琴,我為你獻上一舞如何?

難得姑娘有此雅興,秦子非坐在琴案之前說道:“今日月色正美,又有仙綺姑娘作舞,也罷,待我撫琴一曲,說罷他輕柔的彈奏著琴鉉,嘴裡唱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這琴聲和著歌聲,高昂起伏,宮仙綺看著秦子非的一舉一動,竟呆立了半天,隨後嬌柔一笑,手中長袖一甩舞了起來,翩翩舞姿,如蝴蝶飛舞,百花齊放,好歌好舞!

半響……琴聲忽換,卻是《霓裳羽衣歌》原名為《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微之是唐朝大詩人元稹的字;也就是說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這首詩是為了唱和元稹的“霓裳羽衣”詩寫的,但元稹的這首詩已失傳。

霓裳羽衣舞是唐朝最著名的宮廷舞之一,它融詩歌、音樂、舞蹈於一體。唐詩中常能看到有關霓裳羽衣舞的記述;白居易在他的多首詩中都提到了霓裳羽衣舞及曲子,並且說:“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而《霓裳羽衣歌》這首詩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對此舞及曲子最詳盡的描述,也是研究唐朝宮廷舞及音樂相當珍貴的資料。下面我先介紹一下《霓裳羽衣曲》。

霓裳羽衣曲的來歷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唐)鄭嵎《津陽門詩注》中說:“葉法善引明皇入月宮,聞樂歸,笛寫其半,會西涼府楊敬忠進《婆羅門曲》,聲調脗合,按之便韻,乃合二者制《霓裳羽衣曲》”。

葉法善是唐朝很著名的修道士,據說道術通玄。另外在《明皇雜錄》、柳宗元的《龍城錄》、《集異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述。鄭嵎的記述與白居易詩中寫的:“由來能事皆有主,楊氏創聲君造譜”比較吻合;開元年間,河西節度使楊敬忠,將經西域輾轉傳入涼州的天竺佛曲《婆羅門曲》依律創聲,獻給唐明皇。李隆基獲曲後,結合自己所聽到的仙樂,加以潤色並制詞,親自創制成了這首梨園名曲。天寶十三年,他又易曲名為《霓裳羽衣曲》。綜上所述,《霓裳羽衣曲》應是一首神傳舞曲。

另外,《霓裳羽衣曲》也是唐朝法曲中的精品。法曲又稱法樂,始見於東晉《法顯傳》(東晉僧人法顯的遊記)一書,因用於佛教的法會而得名,法曲在隋朝時由印度傳入中國。

又據《新唐書·禮樂十二》記載:“初,隋有法曲,其間清而近雅,器有撓、鈸、磬、鍾、幢簫、琵琶。……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使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聲有誤者,帝必覺而正之。……其後,河西節度使楊敬忠獻《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終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將畢,引聲益緩。……開元二十四年,升胡部於堂上。

而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後又詔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這些記載也都與白居易詩中的描述比較吻合。

《霓裳羽衣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段),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構成,融歌、舞、器樂演奏為一體。

《散序》的六遍為前奏曲,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即所謂的“磬、簫、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雲慵不飛”。《中序》,又稱《歌頭》或《拍序》,它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

它有歌有舞,也有器樂伴奏,就是按樂曲節拍邊歌邊舞,即所謂的“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以舞蹈為主,只有樂器伴奏而沒有歌唱,樂音鏗鏘,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到急拍。開始時,有散板的引起,稱為“入破”。

白居易的《臥聽法曲(霓裳)》詩稱:“朦朧閒夢初成後,婉轉柔聲入破時”,可見其曲調是相當抒情的,不過很快就轉入“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的快板部分。

這一部分在轉入快板前有一個由散板入快板的過渡段“虛催”,中間也還有由快轉更快的幾次變化。此曲結尾時節奏再次放慢,然後拖長一音作結,白居易自注雲:“凡曲將畢,皆聲拍促速,唯霓裳之末,長引一聲也”,可見《霓裳羽衣曲》由於舞曲的要求,結尾處沒有像別的大麴那樣採用極快的“煞袞”作結,尾音拖得很長。

《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宮廷中表演時,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採用群舞形式。此舞后來傳到民間,也有采用單人或雙人舞形式。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等人的詩中均有精彩描寫。

此曲的伴奏樂器,除了前面提到的磬、簫、箏、笛以外,白居易還提到“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觱篥沈平笙。清絃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就是說還用到箜篌、篳篥、笙等樂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