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瓦見到唐朝,具報了營中之事,說有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正在營中專等他回來。
“他又來見我?”唐朝一陣喜悅:看來是安祿山攻不下徐州,要約我夾攻之意。
“是的。現在正在驛館之中歇息。我也不知道陛下幾時回來。”
唐朝隨即傳令:“著他立即來見我。”
唐朝去救秋水公主的這段時間裡,舍瓦將營中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
他這段時間非常的激動,看著唐朝將李隆基追得四處流竄,他可是真正的高興。
這當然是他平生的夙願,也是他跟隨唐朝的唯一理由,就是為謝小意報仇。他對不起謝小意,她是為了他而死的他唯一心愛的女人。
他一定要達成她的心願。
他心中清楚,只要李隆基一旦伏誅,他就要去過那種閒雲野鶴一般的日子。
他顯然已經厭倦了人世的仇殺。
安慶緒再次見到唐朝的時候,叩頭咚咚有聲,山呼萬歲,以臣下之禮拜見,使唐朝龍顏大悅。
上一次,這傢伙向自己阿諛奉承的時候,唐朝已經吩咐,不得將他向自己跪拜的事情對外宣佈,這樣一來,安祿山自不會殺他的頭,而且,這小子回到安軍之中,肯定不會宣揚自己向唐朝稱臣的事情,恐怕還會自吹自擂。
“家父命小子為使者,特意拜會陛下,共攻徐州。”
說著呈上一封書信,唐朝拆視之,果然是共打徐州之意,信中還說了具體的方式,唐朝攻打徐州北門,而他安祿山則是帶領大軍攻打東西南三面。
唐朝看罷,立即回書,讓安慶緒將信帶回,答應次日申時一起舉兵。
安慶緒見唐朝蓋了新唐朝的玉璽印章,親自將信交在他的手中,忍不住大為讚賞。唐朝出事的速度,真的是足夠的快,顯然是心有成算,不然的話,不會一見信之下就立即回信。
這也真的有點離譜了。
安慶緒離去,舍瓦有點吃驚:“陛下如此急攻徐州,卻是何意?”
按舍瓦的意思,大軍長途奔行之下,先要休整一段時間,最好是等到安祿山和李隆基拼到筋疲力竭之時,然後再大舉進攻。
“我其意有三。最主要的原因內,就是李隆基初掌軍務,還不能如李亨一樣的熟悉,趁此有利時機,正是進攻徐州的最好時間;其二,徐州城牆堅厚,城中糧草足夠,若不是我和安祿山齊心協力,戰爭恐怕曠日持久。這貌似對我們有利,但是天下之大,英雄輩出,難免沒有其他的豪傑佔據城池,割據天下,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佔領天下的難度,大大的增加;其三,安祿山死攻徐州,據鳳蕭的猜測,安部下已盡全力,可是仍然不能攻下,說明郭子儀等人實在十分的善於防守,我和安祿山若再不能迅速的攻下徐州,則天下的人望,一定很可能會倒向李隆基。一旦舊唐的勢力再興,則我和安祿山都有覆滅之險。”
舍瓦一聽,深為讚賞:“不錯。我們此時和安祿山還不是勾心鬥角的時候,先除掉李隆基,這才是最重要的。”
……
翌日清晨,唐朝命令士兵三更造飯,四更起行,檑鼓進軍來到徐州北門城下。
羽箭、盾牌、雲梯等物齊備,只等進攻的號令。
安祿山此次親征,手下大將有安守忠、李歸仁、田乾真、崔佑乾等人,十萬騎兵,四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圍攻徐州月餘。
可是儘管安祿山兵精糧足,而且手下大將精銳無比,但是郭子儀等人也非等閒之輩,大戰這麼幾場下來。居然是不分勝負。
李亨倚靠堅城,每每在抵擋不住的時候退入城中。、徐州守衛森嚴,而且經營已久,而徐州本身更是貫通南北的交通樞紐,這使得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安祿山想要一舉擊潰李亨,自非先拿下徐州不可。
這天早晨,朝陽初升,安祿山三路大軍,他自將中軍攻打南門,而安守忠和李歸仁各帶一軍攻打東西兩門,在申時一齊聚集,號炮連聲之中,正式拉開了進攻的大幕。
唐朝聽到和安祿山約定的號炮,也一起進兵,逼近徐州護城河,命舍瓦擂鼓搦戰,挑戰李隆基。李隆基這天晚上正一一的召見手下將領,諮詢營中之事,十分的疲憊,聽到城外砰砰的號炮之聲,翻身而起,問左右道:“這是何故?”
左右答:“安祿山和唐朝共攻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