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和郭子儀在河內相持,深溝高壘,遷延日月。唐朝這個時候並不急,只是修繕防守,源源不絕的援兵來到,逐漸和郭子儀的人馬相當。
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南詔國王李格桑,已經獲悉唐朝將要攻下長安的訊息,派手下大將狼正軒率領大軍八萬前來助戰,他自己則是招募兵勇,作為大隊,舉國征伐唐朝。
其實,他李格桑也不是不知道唐朝要單獨進攻長安的意圖,只是考慮到翁婿之間的關係,心想,唐朝熟悉唐朝防務,由他進攻,那是再好不過,因此並沒有阻止他單獨進兵長安。
但是現在長安未能攻克,安祿山又橫插一腳,這使得局勢頓時複雜起來,李格桑選擇在這樣的時候興兵,也是大有深意的,要知道,他的目標還是原。
狼正軒素有大志,這次更是抱著改朝換代的決心前來,那是打算在滅唐之後即使和唐朝也要爭奪一下的。他深知,自己的武功比不上唐朝,但是爭奪天下,更多的靠的是權謀和力量,武功反倒是其次的東西,所以他現在帶的這八萬大軍,就是他爭霸天下的本錢。
自從上次唐朝在南詔國用《三國演義》之的計策取勝之後,狼正軒也是老而好學,將原的兵書戰策多所習學,加上他本身就有很高的軍事素養,現在恢復了大元帥之職,手握大軍,更是信心滿滿。
其實,這也是李格桑的一著險棋,將大權外放。
數年之前狼正軒的叛亂,從根本上說,是因為太尉手的軍權過重,李格桑本該吸取教訓,但是他現在卻將八萬大軍交於狼正軒節制。
顯然,這是李格桑已經感覺到唐朝勢力的膨脹,想要用狼正軒來牽制唐朝了。這就好比前幾年,狼正軒強盛的時候,用唐朝的智慧來牽制狼正軒,封唐朝為天下兵馬副元帥。
唐朝接到這一訊息的時候,派使節命令陽平關守將專信等人,狼正軒到來,命令他就在陽平關之外紮營,和城內軍兵呼應,構成犄角之勢。一旦安祿山強攻陽平關,則內外夾攻,擊潰之。
且不說這另外幾路軍兵的變化,只說河內軍情。
郭子儀和諸多唐將聚集在大寨之,面色凝重,討論了許久,都沒有好的對付唐朝的策略,最後都把眼睛看著郭子儀。
郭子儀心嘆息了一口氣,但是面色之卻反常的露出不屑,笑道:“大家不必緊張,唐朝乳臭未乾之小兒,有何能耐?僥倖贏了羸弱無能之輩幾仗,其實是徒有虛名,吾必當勝之!”
果然,這樣一說,所有將領都露出了喜色。
畢竟,郭子儀是一個言語慎重的人,而且一直以來都是。
本來,這幾日雖然沒有大仗,但是小規模的交鋒還是有的,唐朝部下的精銳是他們有目共睹的,再加上唐朝手握玄鐵重劍,刀槍不入,幾乎無敵的存在,也給了衝鋒陷陣的郭子儀手下軍官以很大的心理壓力。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有唐朝這樣的主將,衝鋒陷陣的時候,不知道可以佔多少先機。
這一點,郭子儀深深的知道。這就是他為什麼在長安危如累卵的情況下,也不敢貿然的撤兵河內,從西黃河營救長安的原因。像他這樣老奸巨猾之徒,自然知道這樣做的後果,那就是被唐朝趁勝追擊然後再被舍瓦的部隊合擊,最終長安沒有救成,反而再添敗績。
本來,唐朝制定的這個策略,就是徵對他要急著營救西京的心情,以緩制敵,尋求機會,再圖進擊。
自從上次唐朝差點了郭子儀的埋伏計之後,唐朝對這隻老狐狸深為忌憚,心也早就警惕,所以才沒有立即決戰。
其實,以唐朝軍隊的精銳,即使立即決戰,郭子儀多半也擋不住,可是,郭子儀先已經佔領河內要路,更佔據青石峪險要之地,一旦利用地利,唐朝孤軍遠來疲憊,難保不著了郭子儀的詭計。
而這個時候,長安必救,卻是郭子儀的致命弱點,不然他就是欺君的罪名,而且郭子儀雖然在朝素有威名,但樹敵也是不少。也就在紮營屯住的時候,唐朝的信使已經出,前往長安。信是寫給李玉的,要他利用玉真長公主的力量,散佈郭子儀圖謀叛亂的謠言,到時候要李隆基催促郭子儀到長安救駕,不和自己相持。
唐朝知道,到時候,自己的機會就來了,他要擊敗這傳說之的名將的機會就來了。
相持了這麼幾日之,唐朝算是摸清了郭子儀的厲害,進兵有法度,軍紀嚴明,而且不受自己所激。
唐朝曾手持玄鐵重劍,公然在轅門之外單單向郭子儀搦戰,但是這老滑頭居然一直託病不出,任唐朝百般辱罵,他就是不理,反而時不時的派出小隊騎兵騷擾唐朝,雖然幾次都失敗了,卻趁機修繕了自己的營地,加固了防守,一副我不怕耽誤時間,要和你耗下去的味道。
現在正是秋高氣爽時候,兩方士兵都有躍躍欲試之意,但是唐朝深知,如果以強攻的巨大代價,即使戰勝了郭子儀,肯定也是元氣大傷,到時候再遇上安祿山的大軍,那不是坐以待斃?
所以,唐朝心清楚,這數萬大軍,是自己的本命精血之所在,絕不能輕易的損傷。而且,他剛剛還得到訊息,李格桑封狼正軒為大元帥,而且是唯一的大元帥,統兵八萬進逼長安。
長安形勢到現在為止更加嚴峻,舍瓦即使不攻打,城也有不少人出城投降。
他在帳子之來回的踱步:“我就不相信,郭子儀,你這個時候真的不急,絕不相信!”
他已經做好了追擊郭子儀的一切準備,水6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