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英國也是有一些有識之士的,對於貿易的思考並不會那麼簡單的認為東印度公司的商品在印度和中國賣不出去,是因為中國和印度閉關鎖國提高關稅等等。
實際上,哪怕是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很多人也是清醒的,包括東印度公司的一些股東也是清醒的。
只不過,蠢和壞是有區別的。
真的傻呵呵地信了這些東西的,是蠢。
而明知道這些東西存在,卻隱藏這些東西,那是壞。
一般來說,壞是比蠢高階的。
之前英國已經爆發了嚴重的重商主義和自由貿易之爭。
一開始,自由貿易一派,已經節節敗退了。
因為,自由貿易理論,也是一步步發展出來的。
亞當·斯密,首先是一個熱愛祖國的英國人。
然後才是一個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的經濟學家。
而自由貿易走到這一步,有個很大的理論漏洞。
或者說,也不算是理論漏洞,只能算是“理論和現實”、“真理和國家利益”的一點“小”衝突。
早期的自由貿易學說,是講“絕對優勢”的。
比如說,英國和大順。
瓷器、絲綢、棉布,這些都是大順具有絕對優勢。
好比說,英國能不能種東方桑樹?
能。
早期詹姆斯二世引進過桑樹,但是種不了中國的桑種,只能種適合歐洲環境的紅桑。
而蠶寶寶啃紅桑,吐出來的絲,質量很差。
那麼,英國就一定沒辦法種中國桑嗎?
也不是沒有辦法。
比如,用高昂的成本,用玻璃蓋暖棚,這就可以種出來中國桑了。
只不過,成本嘛,肯定是中國桑的幾倍、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這時候,無非兩個選擇。
要麼,透過極高的關稅、極為變態的緝私制度,就是讓英國用玻璃棚子種桑。
要麼,反正是競爭不過的,不如徹底放開關稅。
歷史上,亞當·斯密用的是“蘇格蘭的葡萄酒和葡萄牙的葡萄酒”舉得例子,放在這也差不多。
而按照自由貿易早期的“絕對優勢”理論,那英國還搞個錘子的貿易啊,退回種地時代得了,做一個原材料出口國,賣賣糧食、賣賣羊毛……其餘全靠進口。
這就是問題所在。
首先,亞當·斯密首先是個英國人,而且是個熱愛祖國的英國人。所以他提出的自由貿易理論的基礎,是英國當時相對歐洲有很多的“絕對優勢”產業。
其次,歐洲是破碎的,單獨一個國家和中國一個省差毬不多。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做到全產業鏈自給自足,也缺乏一個大順這樣的基本上相對破碎歐洲統一的多的國內市場。
亞當·斯密,考慮了歐洲的狀況後,認為他的“絕對優勢”理論絕對站得住——除了荷蘭,其餘國家都有自己的絕對優勢產業。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