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伴隨著大順整合了南洋、日本、朝鮮、印度的經濟區之後,那就出大事了。
整體上,此時大部分的商品,東方的生產效率全面高於歐洲,再加上物價革命的傳導性。
使得東方商品,幾乎具有全部的“絕對優勢”。
而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如果一國的產品處於“絕對劣勢”,那麼這個國家就直接等著死就行了,他是無法在國際分工中獲得好處的。
這,也是亞當·斯密的理論,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假如,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各方面則都處於劣勢,那麼,它們應該怎麼辦呢?這個全面劣勢的國家,為什麼要擁抱自由貿易呢?】
同樣的,此時此刻,大順鼓吹的自由貿易,在英國就恰恰存在這個問題。
自由貿易,不是聖經、也不是可蘭經。
不可能是“因為經樹上這樣說,所以我們必須這麼做”。
自由貿易,得是“參與者都能得到好處”,所以大家猜支援自由貿易。如果參與者明顯沒好處,在“絕對優勢”理論下,全面處在劣勢,那為啥要擁抱這個自由貿易呢?
這時候,“辯經”、“解經”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
亞當·斯密沒法解決的這個疑惑,也即是現在大順和英國貿易的現實,能否在自由貿易的理論框架下解決?
能。
誰的學說?
李嘉圖。
【相對優勢】理論。
舉個非常粗淺簡陋的例子。
假設,英國和大順,都生產棉布和火槍。
大順的棉布5塊錢,英國的棉布10塊錢。
大順的火槍8塊錢,英國的火槍10塊錢。
按照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學說,英國既不用生產棉布了、也不要生產火槍了,找自己的絕對優勢產品吧。
但是,按照李嘉圖的相對優勢學說,是還有救的。
英國應該徹底放棄生產棉布。
而英國製造火槍的人,也是的穿棉布的;冶鐵卷槍管的人,也是要穿棉布的;挖礦搓鉛的人,也是要穿棉布的。原先穿的棉布,都是英國產的10塊錢的,所以火槍的成本也就提升了。
由是,只要徹底放棄生產棉布,全面進口棉布,一點關稅都不收。原本搓棉布的人,都去搓火槍。
那麼,英國原本10塊錢的火槍,就可以降到7塊錢,甚至六塊五。這不是就比大順的8塊錢的火槍便宜了嗎?
而大順生產火槍的人,都去搓棉布;而英國搓棉布的人,都去搓火槍。
這樣,可能總勞動量沒變,但是總的棉布、總的火槍數量都增加了,兩國都獲得了好處。
這樣,不就解決了【假如,一個國家在各方面都處於絕對的優勢,而另一個國家在各方面則都處於劣勢,那麼,它們應該怎麼辦呢?】的問題了嗎?
雖然,這個學說其實也是圍繞著碎裂的歐洲展開的。
或者說,這個學說也是根本沒考慮一種“幾億人全面工業化”的狀況,或者說,他媽的就算一億人都去搓棉布,依舊還有兩億人沒活幹,只能有啥搓啥的情況。
但是,顯然,這套經書,解決了自由貿易早期的【絕對優勢要是全沒有,全都是絕對劣勢,老子為啥要擁抱這個自由貿易】的現實問題。
所以,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