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祐”是宋哲宗趙煦親政之前的一個年號。
那時,趙煦因為年紀小,由他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臨朝聽政。
高氏為了加強她自己的統治,起用砸缸的那個司馬光等人,全面廢除王安石變法,恢復舊法,史稱“元祐更化”。
這一派,即所謂元祐黨人,又稱舊黨。
與元祐黨相對立的,是宋神宗元豐年間支援變法的一派,時人稱他們為元豐黨人,也稱新黨。
高滔滔去世,趙煦開始親政後,為了收回皇權,全面推翻了他恨之入骨的高滔滔實施的政策,啟用元豐黨人章惇為相,全面恢復變法新政,並嚴酷打擊元祐黨人,赫赫有名的蘇軾、蘇轍、黃庭堅等舊黨人士皆遭流放。
宋徽宗趙佶繼位之初,向太后垂簾聽政,曾啟用過元祐黨人攬權,使得舊黨之人又得以回到朝堂之上。
後來,向太后去世,元豐與元祐兩黨即新舊兩黨展開激烈的鬥爭。
趙佶起初本想調和新舊兩派,使他們攜手共建大宋。
但後來,趙佶發現這根本就行不通。
經過一番抉擇,趙佶最終選擇新黨的傑出人才蔡京擔任宰相,將年號定為“崇寧”,意為推崇熙寧。
熙寧是宋神宗趙頊用了十年的一個年號,那十年是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時期,所以王安石變法也稱“熙寧變法”。
同時,那十年也是趙頊向西開邊的十年,趙頊將宋朝邊境向西推進了一千多公里。
趙佶使用“崇寧”這樣一個年號,很顯然是在以此表明他決心推行新法,繼續走他父皇趙頊開創的變法開邊之路。
蔡京自幼聰穎好學,胸懷大志,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喜歡排場,善於交際,鋒芒畢露,敢於決斷,不怕得罪人。他相貌儒雅,舉止瀟灑,學識淵博,氣質卓越。他與弟弟蔡卞在東京太學讀書時,便以博學多才蜚聲校內外。
入仕之後,蔡京在崇文院校書、中書禮房習學公事、大理評事、權提點開封界諸縣鎮公事、起居郎等很多崗位上得到歷練,他每一職都春風得意,如魚得水。
後來,蔡京擔任賀遼道宗生辰使出使遼國,他的才華和風度讓遼國君臣稱讚不已。
蔡京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回國後不久,便晉升為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是皇帝身邊負責起草詔令的秘書官,參與決策與政務運作,屬於政府高階官員。
三十八歲時,蔡京便被趙頊委以重任,擔任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
開封府位居首都東京,乃“天下首府”。權知開封府,即統攬京城汴梁一應行政、司法,民生等要事,地位顯赫,實權在握。
可以說,蔡京是一步一步從最底層爬起來的能臣,當時的很多大人物都認可蔡京的才華,很多人也都畏懼蔡京的才華。
這使得蔡京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起起伏伏。
趙佶任用蔡京為宰相之後,蔡京立即開始對元祐党進行打擊,其力度之大,態度之堅決,手段之狠毒,可以說駭人聽聞。
(具體就不說了,想知道的,自己去查。)
只說,從崇寧元年夏天到崇寧三年夏天,蔡京組織力量,花了兩年多時間,對元祐党進行了一次政治上的徹底大清洗,總共有三百零九人被認定為元祐黨成員。
趙佶下詔:凡是屬於元祐黨籍之官員,活著的,一律降職流放;死去的,一律削去官銜,而且不許元祐黨人子孫留在京師,不許參加科舉。
蔡京請趙佶將這三百零九人的姓名御書刊石,置於文德殿端禮門外東壁之上,播告天下,“永為萬世臣子之戒”,碑上所列之人“永不錄用”。
這就是所謂“元佑黨人碑”。
蔡京還遵旨手書元祐黨人姓名,發至各州縣,要求各地仿照京師“立碑揚惡”。
蔡京對元祐黨及其政敵的無情打擊,可能包含有洩私憤的成分,但更主要的還是在為變法改革開闢道路清除障礙。
蔡京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關鍵,蔡京的政治作風,一貫雷厲風行,有時候氣勢咄咄逼人,這讓趙佶感到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