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挾天下> 第一百三十二章 黨爭抬頭了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三十二章 黨爭抬頭了 (2 / 2)

趙佶因此開始懷疑蔡京有專權之傾向。

對蔡京的強勢政治,一些大臣也感到不滿,但苦於找不到攻擊的機會。

直到崇寧五年正月,機會終於來了。

當然,西方天空出現了一顆彗星,尾巴很長,橫亙於天際,每當夜裡,照得皇城宮殿窗戶一片明亮。

如此天象,讓信奉道教的趙佶有些驚慌不安。

一些大臣便藉機上書,說朝廷政策有闕失。

中書侍郎劉逵趁機勸趙佶毀掉元祐黨籍碑,停止蔡京推行的變法舉措,並說:這樣天象就會正常,人間就會太平。

趙佶採納了劉逵的建議,一天半夜時分,他派出一群宦官至文德殿,將東壁上的石刻全部毀掉。

第二天早晨上朝時,蔡京忽然發現石刻被毀,遂厲聲說道:“石可毀,名不可滅!”

蔡京的激烈對抗態度,讓趙佶實在是無法容忍。

不久,蔡京罷相,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被任命為右僕射,劉逵繼續為中書侍郎,然後他們二人緊密配合,將蔡京推行的各項變法改革事業全部廢止。

朝廷內外又引起一場不小的震動。

可那時社會上開始廣泛流傳“三不可”之說,即“法度不可變,劉逵不可用,蔡京不可罷。”

數日之後,彗星消失了。

趙佶對趙挺之和劉逵的施政措施很不滿意,覺得他們兩個蠢貨除了會破壞以外,什麼都不會,進而對罷免蔡京之舉有些後悔。

而且,客觀地講,蔡京主導的崇寧變法的確讓當時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一、政治上,舊黨勢力已得到清除,結束了蔓延幾十年的黨爭之禍,為社會經濟發展打下了政治基礎。

二、經濟上,重視農桑,鼓勵開荒,尤其是調節了茶、鹽、錢法等經濟政策,國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

三、軍事上,大宋出兵十萬徵西,收復青唐失地,鞏固邊防,提升了皇帝與朝廷的威望,提高了宋朝的國際地位。

四、教育上,大力發展學校教育,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學校教育網路,以學校教育取代舊的科舉制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具有現代意義的創舉,史稱“崇寧興學”。

五、民生上,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建立了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民生保障機構。居養院用於救助鰥寡孤獨者,安濟坊用於救濟有病而無錢治療者,漏澤園則是政府劃出地皮安葬那些無力舉喪的窮人。這不是慈善事業,這是惠及全民的一項民生工程,這在中國歷史上很有獨創性。

回過味來的趙佶,覺得他根本就離不開蔡京,於是又令蔡京復相了。

可趙佶依舊擔心蔡京專權架空他,進而在任用蔡京等新黨的同時,也大量任用舊黨,兩黨又開始爭鬥起來。

到了宋欽宗趙桓登基,蔡京徹底離開朝堂,被打為六賊之首,再無人能壓制黨爭,新舊兩黨的爭鬥全面爆發。

公平的說,趙桓之所以戰和不定,一直左右搖擺,很大程度就是因為他在新舊兩黨的爭鬥當中左右搖擺。

換而言之,新舊兩黨的黨爭,是促成靖康恥的原因之一。

秦檜所實施的商政,源自於新法(其中又加以一定的變化)。

這是典型的新黨思維。

因此,秦檜自然而然的就被划進了新黨的範圍,自然就要遭到舊黨人士的打壓。

那些雪花一樣的彈劾秦檜的奏摺,其實主要是舊黨人士在抨擊秦檜。

新黨人士見此,紛紛摩拳擦掌,準備予以還擊。

換而言之,隨著汴梁城解封,政治全面恢復,新舊兩黨的爭鬥也開始抬頭了……

……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