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功勞簿的核對、複核、稽核進度很快,沒有拖延,當吏部將整理好的功勞簿上呈後,宇文溫讓中書省樞密院核對一遍,自己再“抽查”。
為的是對將士們負責,立了功的人,就一定要獎,沒立功的人則不能佔便宜,這就是賞罰分明。
周國的勳位,如今也是十二階(轉),最高一階是上柱國,但很可惜,此次大戰,並沒有士兵立下奇功,如同木蘭那樣“策勳十二轉”,直接從普通士兵變成上柱國。
不過,“賞賜百千強”是必須的。
最好的賞賜,除了爵位、官職、勳位,就以實物中的土地最受歡迎,然而,當大規模對外戰爭越來越頻繁時,土地是必然不夠分的,那該怎麼辦?
用各種“優惠政策”來填補土地不足造成的“賞賜空白”,譬如減免稅賦,或者多發放錢財。
但是,現在有了科舉,若仔細算一筆賬,從軍上戰場、用命換軍功,好像不如讀書考科舉爭取考試當官來得划算。
畢竟科舉考試三年一次,考不中還有機會“再來一次”,可上了戰場,命就只有一條,一不留神人就死了,哪裡還有機會“再來一次”。
讀書備考科舉,不會讓人斷手斷腳,眼瞎耳聾,但打仗會。
讀書,可以和家人在一起,當兵卻“忠孝兩難全”;趕考,考中考不中,人都能好好的回來,上戰場卻不一定,家人每日都要提心吊膽。
所以,若是天下承平日久、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人們適應了科舉入仕,那麼投筆從戎的“價效比”會越來越低。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書,但如今工商業的發展迅速,讀不了書,可以去務工、做小買賣,一樣能過得不錯,而不需要從軍賣命。
於是,長此以往,“尚武”之風必然逐漸轉衰,當兵不再是良家子的優先選擇,甚至還會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情況出現。
這不是宇文溫想看到的,但即便在後世,如何提升軍人社會地位依舊是不容易解決的問題,所以,他只能根據現狀,進行一些調整。
藉著此次大戰過後對將士們的獎賞,實行一些新措施,將軍人的地位在原有基礎上適當提升。
此次的獎賞之中,除了爵位、官職、勳位、錢財、各類“優惠政策”之外,多了新的內容,其中之一就是“科舉加分”。
立了軍功(一定功勞以上)的軍人,無論是將是兵,按照功勞大小,其子(不分嫡庶,不限人數)參加科舉考試(殿試除外)時可以加若干分。
當然,考慮到公平性,加的分數不會太多,但足以讓其子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科舉戰場上獲得像樣的助力。
至於其他措施,效果有待觀察,但都有同樣的一個目標,那就是提升軍人的待遇,讓投筆從戎對於人們依舊有吸引力。
宇文溫看著幾本厚厚的功勞簿,彷彿看到了無數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身影,看到了將士們那滿懷期盼、等著朝廷賞賜的臉龐。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強大的軍隊,而這樣的軍隊,其士兵不能是地位卑微的賤民,待遇必須過得去。
但也不能是五代的跋扈牙兵,所以軍人待遇方面要把握一個度。
原則就是賞罰分明,尤其“賞”這方面,一定要捨得花錢。
立了功就得賞,功勞大,獎賞就得豐厚,讓當事人和旁觀者都覺得上戰場玩命確實“划得來”,不然誰還會當兵、上陣廝殺,真不如在家讀書考科舉,或者務工掙錢過小日子。
道理是這麼個道理,可發獎賞的錢財是要財政出的,“賞賜百千強”之後,財政的壓力就大了。
想到裡,宇文溫不由自主撓頭。
錢賺得多,花得更多,若沒有錢,什麼都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