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皇宮,散朝的宇文溫滿面春風,揹著手快步走在迴廊裡,哼哼著一首歌:“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笑看紅塵人不老,我得意的笑,又得意的笑,求得一生樂逍遙...”
喜形於色的宇文溫,誰都看得出他很高興,當然,左右侍從們也很高興,這是因為有一個好訊息傳來了。
昨日,走投無路的高句麗君臣開城投降,高句麗王高建武肉袒自縛、抬棺出城,率領文武請降,這意味著高句麗完蛋了。
距離兩國開戰,一年多一點,比預期要快。
不過高句麗的“血”,倒是被放得差不多了,在這一年中的無數戰鬥中,大量強硬主戰的高句麗貴族、將領陣亡,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開城門投降。
捷報當日就透過電報傳到平壤,行軍元帥、魏王宇文維寧隨即用電報向長安報捷,捷報在今日凌晨傳到長安,讓宇文溫高興不已。
今日朝會,有司當眾宣佈這一喜訊,朝臣恭齊聲賀天子,宇文溫又高興了一回。
他當然高興,高句麗完蛋了,漢四郡故地收復了,至於百濟和新羅....
宇文溫覺得只要兩國識相,那麼他就不急,先把漢四郡故地經營好,至於半島南端最後這點地盤,留給兒孫去解決。
當務之急,是要把收復的故土儘快消化,穩穩的“吃”進肚子裡,“消化”掉。
按計劃,首先要在半島設州縣,任命官吏,大規模往半島移民,然後開荒、開礦、修路、通航、通電電報,如同經營遼東那樣。
其次,把高句麗軍民悉數遷入中原,分散安置,讓這些亡國之人再沒機會“復國”,而是被巨大的中原人口“吸收”。
第三,完善邊境防線南方防線,把百濟、新羅徹底擋在國境之外,不給對方以蠶食國土的機會,還要派出使者去宣告高句麗滅亡的訊息,順便敲打兩國的君臣。
這就是宇文溫最關心的事情,但朝臣們卻覺得,獻俘太廟才是“大場面”。
獻俘太廟是一種盛大的祭祀儀式,是皇帝向祖先稟明自己的戰功,有光宗耀祖的意思。
這種儀式不是必須舉行,但一般大勝之後譬如滅國都會進行,顯示國威。
滅掉高句麗這種地區強國,值得舉辦一場獻俘儀式,但滅國後獻的俘虜一般不會是王族成員,因為要顯示勝利者的仁德,所以得善待亡國的王族。
具體事宜,有司自然會安排,宇文溫不需要操心,他不打算侮辱高句麗王族,所以這場儀式走個過場就行了。
為了樹立一個好榜樣,朝廷會讓投降的高句麗王族和貴族們有一個體面的身份,即便肯定要軟禁,但也讓對方做個富家翁。
好讓別國君王看看,周國不是趕盡殺絕、肆意羞辱亡國王族的野蠻國家,所以將來周軍若要滅你的國家,別抵抗了,老老實實投降,做個富家翁不好麼?
也讓別國將士看清楚,拼死抵抗沒意思,首先你們打不過周軍,其次你們的君王亡國了還能做富家翁,而你們自己呢?值得麼?
宇文溫一邊走一邊想,想到了“接下來”。
收復漢四郡,算是了卻一個心願,那麼,另一個心願,如果他的人生之路還沒走到盡頭,那是要盡力實現的。
想著想著,宇文溫的歌聲愈發嘹亮,不過曲調和歌詞卻變了。
“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飛馳的駿馬像疾風一樣....”
唱著唱著,他看向天空,自言自語道:“就不知,是可汗的戰馬跑得快,還是朕的火車跑得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