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靈異小說>逆水行周> 第六百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百六十四章 千里之行 (1 / 2)

涼鞋,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穿起來很涼爽的鞋子,是一種腳趾外露的鞋類,以赤腳穿著為主,如今最常見的涼鞋就是草鞋(草履)和木屐。

夏天天氣炎熱時,尋常百姓可以穿草鞋、木屐出行,但是士兵不可能穿木屐行軍打仗,所以自古以來,普通士兵都是以草鞋作為涼鞋。

甚至光腳。

在士兵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當兵的能有一雙布鞋就不錯了,反正將領們的心思都用在部曲身上,裝備精良從來和普通士兵無關。

打仗時,普通士兵就是“雜魚”,沒有誰會關心士兵的鞋子好不好。

但是,宇文溫覺得這樣的觀點改變。

騎兵是作戰主力,但步兵並不是垃圾,用好了一樣有威力,步兵們靠雙腿行軍,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如果鞋子不行,就會讓腳掌受傷。

一旦士兵腳掌受傷,會出現“非戰鬥性減員”,影響戰鬥力。

所以,今日他和老部下們親自體驗新式涼鞋的舒適度,特地有路不走,專門走沙地、土坡、泥地、林地,看看這種橡膠鞋底的涼鞋,能不能確保長時間行軍後,穿鞋者的雙腳完好無損。

此刻,一行人坐在大樹下,拿著自己穿的鞋子仔細琢磨,看看有沒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種涼鞋是橡膠鞋底,再用草繩編織成鞋鼻、鞋耳,構成一個橡膠底草鞋。

新式涼鞋在年初定型時,用的是杜仲膠鞋底,只是後來北洋貿易公司從美洲運回來大量橡膠,而橡膠的特性與杜仲膠差不多,於是有了“衍生型”的膠底草鞋。

陳五弟率先說了自己的看法:“陛下,這橡膠鞋底和杜仲膠鞋底差不多,有彈性,較軟且耐磨,穿在腳上,從高處往下跳,落地時不覺得腳掌震得發麻,想來是軟鞋底的緩衝效果。”

“走在碎石上,沒覺得硌腳,鞋底和腳掌接觸那一面有花紋,既有防滑效果,還能排汗,微臣這一雙汗腳,光腳穿鞋走了那麼遠的路,也沒覺得腳底打滑。”

郝大膽拿著鞋子,然後將鞋底一扭,接著又將鞋底一彎,如同彎弓狀,最後一放手,鞋底“彈”回去,恢復如初。

他感慨道:“陛下,這橡膠也和杜仲膠一般,彈性不錯,穿在腳上,走再遠的路,也不會覺得腳掌累....呀,鞋底紮了根刺,一直都沒發現。”

郝大膽將那刺拔出,比了比長度:“若是薄一些的草鞋,恐怕已經扎到腳掌了。”

他看著厚度不小的鞋底,感慨:“沒想到美洲有如此好東西。”

“那是,所以說美洲是個好地方。”宇文溫點點頭,給老部下們介紹來自美洲的橡膠。

杜仲膠分生膠和熟膠,性質有差異,橡膠亦是如此。

美洲有許多地方長著橡膠樹,割破其樹皮後,收集起來的樹汁凝固,就成了橡膠。

這是生橡膠,有彈性,美洲土著用橡膠製作成橡膠球,進行各類比賽活動。

生橡膠和生杜仲一樣,雖然有彈性,但彈性較弱,常溫下膠體相對較硬,遇熱則變軟,遇冷則變硬且脆,耐磨性也不是很好。

生杜仲膠要經過名為“硫化”的工藝處理,變成熟膠,如此處理過後,常溫下彈性明顯增加,耐磨效能好,不會因為暴曬變軟,也不會因為稍微遇冷而變得硬邦邦。

橡膠也是如此,從美洲運回來的橡膠是生橡膠,用“硫化”工藝處理後,就是硫化橡膠(熟橡膠),效能比杜仲膠還要好些。

現在這種草鞋,之所以用橡膠(杜仲膠)做鞋底,卻依舊用草繩做鞋鼻、鞋耳,是考慮到現實:全由橡膠做成的膠涼鞋,鞋鼻、鞋耳還是不夠軟,會磨腳。

其次,在多次長時間試穿實驗中,實驗人員發現鞋鼻、鞋耳與鞋底的連線處容易斷,一旦斷了,就很難補上,於是一雙鞋就廢了。

所以,為了保證新式涼鞋的適用性,以橡膠(杜仲膠)做鞋底,然後留有孔,方便以草繩編織鞋鼻、鞋耳,再與鞋底連線。

這麼一來,一旦草繩斷了,那麼士兵們可以就地取材,現編草繩來做一個新的鞋鼻、鞋耳,這雙鞋依舊能穿。

同理,用麻繩或者布條、皮條來做鞋鼻、鞋耳也是可以的。

橡膠進入中原的時間很短,但是中原的杜仲膠產業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所以當橡膠來到中原後,一系列的加工工藝(包括硫化)都能用在橡膠上。

於是,橡膠底的草鞋很快出現了。

但是,新式鞋子的種類不止這一種。

有橡膠底的帆布鞋,有橡膠底的棉布鞋,可以適用於不同的地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