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使得孤懸海外的倭國變得“近在咫尺”,因為跨海航行時間大大縮短,即便是在夏秋之際風暴多發季節,跑得快的火輪船依舊能夠在海上“來去自如”。
然而光有船沒有煤可不行,博多港煤場的存煤量,關係著許多到港的火輪船能否有足夠的燃料返回中原,因為跨海航線上必經的耽羅島沒有煤礦,所以火輪船隻能在航線兩端加煤。
而博多周邊地區剛好有豐富的煤炭礦脈。
倭國官府組織人力物力在博多周邊地區開採煤礦,挖出來的黑色煤炭,成了倭國官府用來購買中原貨物的“硬通貨”,而周國(北洋貿易公司)也樂於從倭國博多官府那裡買煤。
與此同時,周國還向倭國官府提供先進的採煤技術和礦井管理制度,使得博多周邊幾個煤礦的開採效率和礦井安全得到了保障。
隨著出煤量日益增多,博多港煤場的燃煤儲存量足以支撐起跨海的火輪船航線。
博多出產的大量煤炭,還可以運到耽羅島儲存,這就讓周國(北洋貿易公司)開展和百濟、新羅乃至高句麗的海上貿易愈發便利。
耽羅島作為東海海域的貿易中轉港,有了來自博多的煤炭供應,往返於中原沿海各港口和耽羅的火輪船跑起來十分方便,大量中原貨物在耽羅聚集,然後被新羅、百濟、高句麗的海商搶購一空。
這些國家海商帶來的貨物,同樣經由耽羅運往中原,所以,博多的煤炭,逐漸成為維持東海各國海貿的重要資源,張魚可不想博多港的煤山變成火焰山,導致等著回航的火輪船“飢腸轆轆”。
張魚在煤場待了差不多一個上午,就是要提醒有關人員,時刻把“安全生產”放在心上。
倭國國內對於火輪船這種“怪物”褒貶不一,對於博多港成為這種“怪物”的靠泊港頗多非議,所以,為了保持博多港作為火輪船靠泊港的地位,無論是火輪船還是煤場,最好都不要出事。
“我們的目標,就是和倭國做買賣,如何又快又好的做買賣,自然是公司的關注重點,確保博多煤場順利運轉,就能確保火輪船航運的正常運營,大家謹記在心。”
張魚一邊說,一邊指著靠泊碼頭的火輪船:“將來,海參崴也會通火輪船,所以博多會是重要的中轉港和煤炭供應港,你們要想辦法,協助倭國官府增加煤炭產量,畢竟,煤多了,他們賣煤的收入也會跟著增多。”
其實張魚還想說的是,儘快將博多地區的煤炭開採規模弄大,將來,若朝廷要對倭國用兵,就方便許多。
若官軍真要跨海遠征,必然乘坐火輪船,博多就是火輪船船隊最重要的靠泊港和煤炭補給港,有了博多煤炭的支撐,火輪船跨海運輸就有了保障。
屆時,即便是從中原運輸數十萬兵馬登陸倭國都不成問題。
這一點,張魚不信倭國君臣想不到,故而其國內反對火輪船靠泊博多、反對在博多開採煤礦的貴族不在少數,權臣蘇我馬子花了好一番功夫,才說動倭王同意在博多大規模開礦。
但是,即便蘇我馬子搞不定,對方遲早也得同意在博多開採煤礦,倭國君臣心中再糾結,最後還是得乖乖就範。
為什麼?
因為產自中原的各類物美價廉產品,倭國已經用上癮,斷不掉了。
倭國能拿來買中原產品的“硬通貨”,主要是白銀和硫磺,其開採量逐年提升,提升的速度卻有限,而倭國對於中原產品的需求量增加得很快。
那麼,博多地區豐富的煤炭,就成了倭國朝廷可以依賴的第三種“硬通貨”,有了這種量大易開採的“硬通貨”,就能可勁從中原海商手中購買更多的奢侈品、日用品。
甚至還有各類鐵製品,包括鐵鍋、鐵甲、鐵製兵器。
要知道,對於倭國來說,向周國買鐵製品,遠比自己開礦、冶煉、鑄造划算得多。
有煤炭就有購買力,這就是天子的陽謀,即便倭國君臣百般不願,最後還不是得乖乖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