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一箇中午,烈日當空,萬里無雲,長安城依舊熙熙攘攘,專利局外,便裝侍衛正在警戒,專利局裡專利展示實驗室,幾乎擠滿了人。?
實驗室被屏風隔成“卅”字,也就是中間位置被屏風隔成了八個隔間,每個隔間裡都擺著高腳桌、高腳椅,桌子上放著電路裝置,椅子上坐著電報收發員。
又有一些人在隔間裡來回轉悠,手裡拿著一條條電線,似乎是在接線。
掛在牆上的掛鐘,指標走到十二點十分,身著便服的宇文溫看了看手中懷錶,又看向這些隔間。
他一副睡眠不足的模樣,不是因為昨晚“鏖戰”過度,而是因為單純的睡不著:今天的實驗太重要了,一想到結果若是真的,他哪裡能睡著。
大半個月前,他得知一個訊息:有人在益州專利分局申請專利,其內容,是一種新式電報通訊技術。
專利申請人稱,自己發明了一種新式電報通訊技術,其效能特點有兩個:其一,可以實現一條線路內兩點之間同時發報、收報。
第二,一條線路上,連兩端一起算,可以有十二個收發點,各點之間可以同時相互收發電報,互不干擾。
以上效能,不受電報線路長短影響,即便是長達數百甚至上千裡的電報線,都沒有問題(前提是確保足夠的電流),而且線路簡單,直接利用現有電報線路就行。
這樣的發明對於宇文溫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但益州專利分局已經確認了這項專利技術的有效性。
所以,當時宇文溫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刻派人去益州,把那個“不正常人類”抓起來。
沒錯,只有“不正常人類”,才能實現這樣的技術突破。
但宇文溫很快改變了主意,他要親眼看看,這技術到底是怎麼回事,而現在,見證“奇蹟”的時候快到了。
宇文溫喝了一杯茶,坐回座位,此時,他的位置在實驗室大廳一角,一個用屏風圍起來的“包廂”,片刻,拿起手中的資料,再次看起來。
這是技術申請人親自寫的技術介紹,對其發明的新式電報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還配有電路圖。
技術申請人,目前求學於益州州學,也就是有名的“石室精舍”,一直鑽研“電學”,也研究電報,所以寫出來的技術介紹其行文及用詞十分“規範”。
宇文溫穩了穩心神,認真看起來。
現有的電報通訊,靠著發報端的開關(電鍵),和收報端的電磁鐵,以直流電為載體,實現資訊的傳遞,是為直流電電報。
這樣的通訊原理,決定了一條電報線路內,只能一方發、一方收,無法實現兩方同時收發電報。
為什麼?
因為直流電的特性限制。
電流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這是當今電學的基礎知識,直流電是指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而變化的電流,而交流電是指大小和方向都隨時間做週期性變化的電流。
這就意味著,直流電的電訊號(電流),從電學角度來看都是一模一樣的,而交流電的電訊號,卻可以因為其頻率(交流電在一秒鐘內完成的週期變化次數)的不同,各有不同。
所以,想要實現電報線路的一線多路(電報報路,也就是通訊通道)通訊,讓一條線上的多點實現相互間的同時收發,必須依靠不通頻率的交流電來傳遞電報訊號。
其通訊原理是什麼呢?
是交流電的特性:不同頻率的交流電(頻率之間的差距要夠大),在交流電路里彼此獨立,互不干擾。
就像一條獨木橋,雖然只能容一人透過,可當人和人(交流電和交流電)之間是相互透明的,那麼這些人(交流電),就可以同時透過獨木橋而不會發生擁堵。
這通訊原理,是技術申請人提出的,所以對方的電報通訊技術,不是以直流電為載體,而是依靠交流電,是交流電電報。
這段時間,宇文溫和技術人員對此項新技術進行研究,感覺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