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充足的物資供應,破敗的徒河城重建起來十分迅速,按期完工,各類生活、防禦設施一應齊全,開春時迎來了各大商社募集而來的開荒農民,秋天接納了回撤的遼東道行軍。
今年出擊遼東的遼東道行軍,順利完成了襲擾任務,將遼東境內高句麗主要城池周邊的農田弄得一塌糊塗,不僅干擾了對方的春耕,還影響了秋收。
按照兵部的命令,遼東道行軍回撤至遼西錦州城駐紮,與不遠千里抵達錦州的家屬們團圓,將士們在徒河度過寒冬後,來年開春就近出擊,繼續襲擾遼東高句麗城池。
楊濟對於這種疲敵之策深表贊同,不贊成急著對遼東用兵,因為高句麗並不是撮爾小國,盤踞遼東數百年,國力處於上升期,不是可以靠著一兩次決戰勝利就能打敗的對手。
朝廷這幾年不斷佈局,建立海路、陸路兩條糧道,為的就是將來遼東之役時,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消耗及最快的速度,將充足的糧草輸送到前線,支撐官軍的大規模作戰。
現在,海陸雙線的建設已經初步完成,隨著錦州港的完善,永濟渠的通航,替代傍海道的遼西沿海航線也已成形,南起燕津、北抵錦州港或遼口的航路已經全面通航。
今年錦州城記憶體糧,大部分都是河北出產的粟麥,這些河北地區的糧食,裝在漕船上經由永濟渠抵達燕津,在那裡走海路北上,不過數日時間便運抵錦州,比起陸路轉運要省時省力得多。
一切都在按部就班準備著,楊濟想起當年天子跟他提起的規劃,這些規劃,如今都逐一變成現實,而最關鍵的永濟渠已經按時通航,這就意味著,收復遼東的時機漸漸成熟。
楊濟此時看著夜色下的東方,那是遼東方向,而高句麗在遼東的核心城池,名為遼東城,便是當年的襄平城。
襄平城,始建於戰國燕,自那以後直到漢時,襄平之名一直沿用下來,為漢遼東郡治所。
後漢末年中原大亂,遼東郡偏居一隅,成了不錯的避禍之地,大量中原士人及百姓遷居遼東,讓襄平成為十分繁榮的大城。
待得晉時天下大亂,中原戰火紛飛,歷朝歷代無暇顧及遼東,襄平便為高句麗所佔,改名遼東城。
遼東為中原故土,卻為宵小所佔,迄今近兩百年,風土人情迥異,宛若離家多年的遊子,鄉音蕩然無存,對於父母親人再無記憶。
這樣的局面,不會再持續多久,遼東襄平之名,必將再顯於世。
近兩年,朝廷對遼東用兵,數次兵臨遼東城下,卻圍而不攻,不是攻不下來,而是要給高句麗一方以僥倖心理,讓對方認為,只要堅守城池,就能逼退周軍。
如此一來,高句麗會盡一切可能調集人力物力守遼東城,為此連年大量消耗物資,國力漸漸透支。
同理,雖然官軍也曾兵臨平壤城外,同樣圍而不攻。
楊濟知道,朝廷就是要讓如今的遼東城變成高句麗軀體上一個無法癒合的創口,造成對方大量失血而體力虛弱,基於這個原因,官軍從未在遼東動用過火炮。
等到高句麗被消耗得國力大衰,顧此失彼,官軍再全力出擊,屆時必然事半功倍。
他看著遙遠的東方,心中暗道:你們野地浪戰打不過,城又守不住,耗也耗不過,憑什麼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