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中的蒸汽鍋爐發出轟鳴聲,一旁的高爐同樣如此,營州總管楊濟看著眼前的龐然大物,看著正在忙碌的鍋爐工,又看看一旁耀眼的煤氣燈,轉身走出院子。
夜色下,四周泛起光暈,這是煤氣燈帶來的燈光,給徒河城帶來些許光明,雖然光照有限,卻讓這座飽經滄桑的古城顯得生機勃勃。
寒風吹拂,楊濟緊了緊披風,沿著燈光小路向前走去,雖然此時尚是秋天,但遼地早寒,中原可能依舊炎熱,但在這遼西之地,已經算是入冬了。
道路一側是高大的庫房,裡面儲存著大量來自萊州的煤炭,儲量足夠維持徒河城內煤氣發生爐使用到明年開春,確保煤氣燈的光照,讓徒河在夜裡維持微弱的光明。
按照天子所說,如此做法可以在徒河營造出萬家燈火的感覺,讓徒河城裡的新居民們從心理上不會覺得孤單,楊濟對此存疑,但既然煤氣燈已經裝上了,就得用起來。
煤氣燈不僅能照明,還能稍微取暖、加熱食物及水,所以即便是在徒河小範圍使用,也能給城中軍民帶來便利。
楊濟覺得反正朝廷承擔得起在徒河用煤氣燈的開支,要用就用,也好讓歷史悠久的徒河城,煥發出青春。
營州昌黎郡徒河縣地界,已被朝廷設為錦州,州治徒河,為漢時遼西郡徒河縣故地,徒河城位於彭盧水畔,彭盧水就是漢時“唐就水”,在徒河下游東南三十餘里外入海。
入海口寬闊、可通大船,那裡如今已成為一座繁忙的港口,名為錦州港。
來自萊州的煤炭,裝在大海船上,經由海路運抵錦州港,在港區碼頭卸下後,由內河船運抵徒河,與來自燕津的糧食一道,為全城上萬軍民度過寒冬提供有力支援。
楊濟登上軍器監的哨塔,看著夜色下的徒河城,陷入沉思。
錦州,遼時建立,待到皇明時為遼西重鎮,扼守著遼西走廊的入口,位置十分重要。
崇禎十三年,建虜圍錦州,松錦之戰爆發,十五年,松錦之戰結束,官軍九邊精銳毀於一旦,再無大軍可用,而中原局勢危急,闖軍攻破開封。
當年年底,建虜入寇,侵襲山東,一直攻到了他的家鄉沂州...
楊濟收回思緒,那是“當年”的事了,他身處另一個時代,親眼目睹了錦州城的建立。
錦州於今年設立,歸屬營州總管府管轄,所以楊濟作為營州總管,對於錦州軍民事務有監督職責,他在遼地即將大雪紛飛之際,沿著白狼水視察沿岸防務,最後一站就是白狼水下游西側的錦州州治徒河。
徒河,古稱“屠何”,在先秦時,這一帶是方國“屠何”的地盤,屠何為東北夷之一,後來為燕國所滅。
自漢以來,尤其永嘉之亂後,徒河幾經廢立,待到高齊末年,已經形同廢墟,這裡是遼西傍海道的北端,因為傍海道幾無人煙,所以徒河地區自然就沒有設立州郡的必要。
但現在不一樣了,朝廷要對遼東用兵,需要鞏固遼西以作後方,營州總管府東南邊境沿海地區的徒河故城,便成了重要據點。
徒河城與北面數百里的營州昌黎郡治昌黎一起,支撐起東面的白狼水防線,使得朝廷能將遼澤西側地區完全納入控制之中。
為了重建徒河城,楊濟到任後可沒有閒著,在前任營州總管留下的基礎上,他調集人力物力,將彭盧水入海口處的海港擴建,大大的增加了港口的“吞吐能力”,以便接納大量浮海而來的物資及人馬。
在萊州出發的大海船,滿載水泥、石塊等大量建材,經由旅順橫渡渤海灣抵達桃花島(明時覺華島),然後北上抵達彭盧水入海口的錦州港,內河船裝上建材順流而上便可抵達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