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就做到了,靠的是什麼?
新的通訊方式。
配備光學旗語裝置的新式“訊息中轉站”,沿著長江佈設,將西面的江陵和東面的廣陵連線起來,全程二千四百餘里已經連成一條漫長的“光學通訊線路”。
中轉站之間靠著光學旗語裝置(望遠鏡加可遮擋光源)傳遞訊息,所以訊息傳遞速度很快,沿途各中轉站的工作人員訓練有素,相互之間不分晝夜接力,將廣陵發出的訊息快速傳到兩千裡外的岳陽。
這樣的通訊方式,本來出現在“近代”歐洲,沒有太多技術難點,只要能量產質量可靠的望遠鏡,又捨得建設足夠的中轉站,便能做到。
如今宇文溫就做到了,連線江陵、廣陵的這條光學通訊線路,能將訊息的傳播速度穩定維持在“日行六百里”,雖然驛使晝夜馳騁也能做到日行六百里,但這隻給你速度不能常態化保持。
當然,新的通訊方式不是沒有缺點,譬如容易受天氣影響(大霧、大雨或者大雪造成能見度下降),亦或是訊息“中轉時”中途出錯,然後一錯到底。
凡事有利有弊,宇文溫作為天子,要確保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控制力度不斷加大,所以即便要花很多錢,他也咬著牙調動人力物力,建起了沿著長江佈設的光學通訊線路。
先是廣陵和江陵實現“連線”,接下來,這條線路的鄂州夏口出現分叉,新的光學通訊線路沿著漢水一路向西北走,經過武關道直達長安。
這樣的通訊線路建立起來後,日常維護費用不是個小數目,肯定會造成不小的財政負擔,但宇文溫認為很值得。
通訊技術的發展,對於國家能維持的疆域大小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宇文溫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確保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上一個新臺階。
然而光學通訊總是比不上有線電報通訊。
想著想著,宇文溫有些失神,他不斷投入人力物力財力,試圖讓有線電報實用化,讓這個時代的通訊技術出現質的飛躍,奈何實在是難以突破。
有線電報的技術原理很簡單,但要實用卻有些麻煩,首先就是造價問題,然後是長距離通訊時訊號有嚴重延遲,與此同時,沿線各電報裝置之間的有效收發問題(多點對多點)也必須解決。
以如今的技術水平,無法實現長安到廣陵的有線電報通訊,以如今周國國力,更是承擔不起長安到廣陵的有線電報線路架設工程。
有線電報難產,無線電報更不用說了,宇文溫想著想著,很快振作起來。
長距離(千里級別)有線電報通訊(多點對多點通訊)目前無法實現,但短距離(百里級別)有線電報通訊(點對點通訊)不是不能一試。
“噼啪!”
又是一道閃電落下,正好擊中嶽陽樓,宇文溫看著窗外安然無恙的岳陽樓,又看向房內案上放著的一份報告。
報告內容表明,沿著光黃鐵路佈設的有線電報線路,投入商業運營三個月以來,效果非常不錯。
按照報告所述目前電報線路的盈利情況,這條跨時代的有線電報線路要實現當年營業、當年回本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