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氏屢次攻打高句麗,遼澤似乎並沒有對其用兵造成太大阻礙,怎麼到了現在,周國要對遼東用兵,面對遼澤卻眉愁眉不展,君臣為此成日裡憂心忡忡?
是能力有問題麼?
不是,是高句麗變強了。
當年被公孫氏、慕容氏隨意打得滿地找牙的幼童,歷時數百年不斷接收中原流民、吸收各肅慎(靺鞨)部族,如今已長大成人
慕容氏的燕國分前、後,前燕打得高句麗俯首稱臣,自己卻在逐鹿中原時被對手擊敗,隨後土崩瓦解。
原本跪在地上的高句麗,站起來,趁機侵吞遼東土地。
慕容氏復國,燕國(後燕)不是沒有討伐遼東,但此時燕國國力今非昔比,君臣能力和前燕時亦不可同日而語,於是終於壓不住“長大”的高句麗,直到亡國,燕國都無法再讓高句麗真正屈服。
待得這個燕國滅亡,馮氏的燕國(北燕)又起,卻依舊無法解決遼東問題。
當魏軍(北魏軍隊)大舉進犯時,燕國皇帝帶著文武百官、無數百姓進行了一場大逃亡,渡過遼水,投奔高句麗。
裝備精良的燕軍將士,向軍備不如自己的高句麗軍隊投降,高句麗將士當場就扒下燕軍將士的鎧甲,拿著燕軍的兵器,歡呼雀躍。
東逃入高句麗的燕國君臣,很快就被“無害化處理”,而普通士兵及家屬還有尋常百姓,足有數萬戶之眾,全都成了高句麗的“新鮮血液”,以至於對方國力大增。
中原紛亂,無暇東顧,讓狼子野心的高句麗漸漸做大,如今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再想如同當年慕容燕那樣隨意蹂躪對方,已經不可能了。
楊濟看著眼前一片荒涼,翻身上馬,在嚮導的帶領下往大澤內緩緩行進,他要親自體會遼澤的泥濘難行到了何種地步。
若朝廷派兵收復遼東,走海路確實省事不少,問題在於夏秋之際海上多風暴,這就是一個很大的不穩定因素,而到了冬天沿海容易結冰,不利於行船。
兵者,國之大事,周國如果要對遼東用兵,不能因為一場暴風就鎩羽而歸甚至傷亡慘重,如此打仗形同兒戲,又會白白消耗大量精銳戰兵。
所以將來的遼東之役,海、陸並進是很必要的。
北洋貿易公司在為海路進軍做準備,而新任營州總管楊濟,則要為陸路進軍做準備。
他來遼西是為了打勝仗而做準備,不是真來放羊的。
更別說如果將來有遼東大開發,那麼對於遼澤地區的治理勢在必行。
遼澤存在了千年,治理起來難度極大,首要之務是摸清楚相關水系的情況,才好為日後的大興水利打好基礎。
楊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活到那個時候,但前人種樹後人納涼,該做的苦活累活,還有各種前期工作,就由他們這一代人來完成即可。
風雪漸大,天地間一片白茫茫,逾千人的隊伍很快就消失在茫茫遼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