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的房間內,許多身著白大褂的人在長方形的櫥窗式平臺邊忙碌著,平臺上擺著一個個帶蓋的平底玻璃器皿,排列得整整齊齊。
每個玻璃皿的蓋子上都貼著標籤,標籤裡寫著不同的數字。
那些身著白大褂的人還帶著布帽、口罩,手裡端著瓷碟,不時開啟一個玻璃器皿,用鑷子將瓷碟裡的東西夾起來,放到玻璃器皿裡面半透明的膏狀物上。
房間外,玻璃窗前,結束用餐前來參觀的天子宇文溫,看著房間內的動靜,默不作聲。
這些人在做什麼,他一清二楚,似曾相識的場景,讓一個實驗流程在他腦海裡浮現。
第一步,用芋煮的汁與用米磨成的汁混合,做成培養基,倒入圓形、平底的玻璃器皿裡。
第二步,將取來的青黴“種”到培養基上,蓋上蓋子(蓋子上有小孔)。
第三步,在二十五度左右的室溫下培養七天。
第四步,將有些液化的培養基倒在漏斗中,漏斗裡有“濾紙”,將液體過濾,在過濾後的液體中注入菜油攪拌均勻,靜置。
液體會分為三層,上層是脂狀物,中層是不溶的物質,下層是液態物質(濾液),將容器下方開口開啟,將下層濾液放出來。
第五步,對濾液進行提純:在煮沸過(消毒)的竹炭粉中加入濾液,然後攪拌,讓碳粉吸收這些濾液中的物質,然後將碳粉放入漏斗之中,倒入蒸餾水,洗掉不純物質。
加入米醋製成的特定濃度酸水,加入特定濃度鹼水,獲得提純濾液。
第六步,效果判定:提前從化膿傷口裡獲取膿汁,在玻璃培養皿裡培養出黴菌,此時將提純濾液分成一定份數,滴在乾淨紙片上,然後將紙片放到培養著黴菌的培養基裡。
數日後,若紙片周圍出現空地(黴菌死亡),就說明這濾液有效果,若黴菌無變化,意味著無效。
第七步,精製:將那些對黴菌有效的濾液收集在小盆裡,準備好一張吸水性強的乾淨紙,紙張呈長條狀,將其一頭浸在小盆裡,另一頭吊起來。
這張紙會吸水,將小盆裡的濾液吸上來。
濾液裡的物質,在紙上“上升”的高度不一樣,於是各種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在紙上被“分開”,此即紙上層析法。
將最上頭的溼潤部分剪下來,放到培養皿裡繼續培養,反覆下去的結果,就是....
恭喜你獲得了青黴素!!!
宇文溫眨了眨眼,將幻想掐掉,看著眼前的廠房,深深的挫敗感在心中浮起。
轉到一旁的“品嚐室”,只覺有一股臭味和香味混雜的氣味迎面撲來,他看著工作人員準備好的紅腐乳、白腐乳以及青腐乳,拿起筷子,夾了一塊青腐乳往嘴裡放。
一口咬下去,微臭之後是齒間留香,鄴城豆腐乳作坊的產品質量已經很穩定了,食品安全性有保障,可以大批次向市場提供紅、青、白豆腐乳。
隨行人員也品嚐了作坊生產的腐乳,這種特別的食品源自民間,在黃州西陽壯大,因為風味獨特,拿來送稀飯或者作為烹飪佐料很合適,加上價格又便宜,所以很快就被百姓接受。
西陽城內的豆腐乳作坊,能夠大批次製作這種食物,豆腐乳不容易變質,便於長途運輸,所以很快就風靡山南地區。
隨著江陵、穰城、襄陽、洛陽、長安、懸瓠、小黃、廣陵作坊的相繼開業,豆腐乳也漸漸在各地推廣,如今鄴城這邊經過“試銷售”,市場反應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