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費用就等郎主夫婦一錘定音,當然每一份其實事先就已經分好,現在只是給郎主和主母抽查。
宇文溫和尉遲熾繁大概抽查了一下,沒發現什麼問題,隨即示意賬房循例發放,人剛出去,又有幾人進來,為首的是管家李三九。
“工錢發放得如何了?”
“回郎主,主母,城裡府邸三百餘人的工錢都已發放完畢。”李三九答道,“共計發放十八萬六千五百一十八文,即是一百八十六貫五百一十八文。”
“此次流通券發放情況如何?”
“回郎主,有一百五十八貫九百三十五文發的是流通券,佔到八成半左右。”
尉遲熾繁聽到這裡鬆了口氣:“也虧得有流通券,不然光是把這些銅錢搬來搬去都麻煩得緊。”
宇文溫的關注點倒不是這個,他開口問道:“上月回收的流通券,佔比多少?”
“已經回收了九成,這幾個月下來俱是如此。”
“九成,也就是說每月有一成的流通券是被存起來了。”宇文溫點點頭,“既如此,兌換處備用的銅錢,按照未收回的面值準備。”
“還有,流通券的發放和回收情況,繼續統計,不得懈怠。”
“是。”
宇文溫在府裡推出流通券,不是為了搜刮油水而主要是為了省事,發工錢時,一串串銅錢搬來搬去費力,當面清點時又耗時,大家都麻煩。
府裡管理制度嚴格,下人們外出一趟不易,所以開辦了小賣部出售各類物品,即方便對方也方便宇文溫回收銅錢,銅錢轉了個圈又回到他的庫房,如何讓短距離流通更加方便是個問題。
他經歷過現代社會,所以決定“創新”,反正這些工錢大部分都花在府裡的小賣部,不如用紙幣來承擔流通的功能,也省得麻煩。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剛開始推出的流通券,基本上無人問津,這種超出“常識”的行為,即便是他有金字招牌都不管用。
大量摻入鉛錫的錢叫劣錢,這種連金屬都沒有,輕飄飄一張紙的“流通券”,你說值錢就值錢?
這年頭所有虛標面值的貨幣,百姓們都不樂意用,當年周國推出的“永通萬國”錢,號稱一當十萬,然而百姓們不買賬,朝廷只能灰溜溜服從“市場規律”。
銅錢都不行,更何況是“紙幣”,說白了就是信用問題,宇文溫也不強行推廣,而是“徐圖之”。
信用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宇文溫要用事實證明他的信用,所以無限制兌換是必然,他府裡本就不缺銅錢,所以兌換起來毫無壓力。
即便如此,讓下人們普遍接受流通券也花了很多時間,領了流通券的人,總算是放心的使用,那些想攢錢的也接受了明顯更方便的紙幣。
小範圍推廣成功,是到了下一步的時候了。
李三九將一個木匣開啟,然後將其中之物展現在郎主和主母面前,尉遲熾繁拿起其中一張紙條,細細看了片刻驚歎道:
“這就是新的流通券,做工好精緻啊。”
“是新的流通券,同樣限制在小範圍使用,但不是在府裡,而是別的地方。”(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