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遷見華王坐好,便說:“陛下也講了,這事不再議了。今天審政會議兩件事,這第一就是‘秋紅’,具體情況就是朝廷的年俸銀我這邊是發不出去了,諸位都清楚,這年俸銀我一般都是靠著海關的稅賦,今年的稅賦只有白銀一千二百萬兩,還不夠朝廷各部官員的年俸銀,此時議一議,首先這一千二百萬怎麼分,而後這海關走私的勢頭擬個辦法,最後陛下有些旨意,咱們論論,都同意,我讓常侍司批紅。”
年俸銀又叫“秋紅”,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撥付到各個官員手上,類似“年終獎金”的性質。年俸銀分朝廷和地方,朝廷只負責各部及下派直屬機構和駐省機構的年俸銀。而地方各級官員,由地方撥付。這次討論的就是朝廷的年俸銀不夠了。
莫海格聽到此,又是缺錢了,自從李華遷管理戶部,年年缺錢。想到這裡,莫海格看了一眼吳佩航,吳佩航便說:“海關年年都是三千萬兩白銀進賬,十年前,帝國28年、29年、30年、31年,我主持戶部,當時最多的29年可是五千萬兩白銀,最少的也是二千九百萬兩白銀,更別提戰爭後期,和各列強通商後,基本都是三千四千萬兩左右,怎麼今天還不及當時的零頭?”
這常侍司裡何濼常侍是負責稅務的,此刻反駁到:“當時帝國港口不過十餘處,管理相對容易,走私行為不過個例,而今帝國上下私港數千計,走私行為又有幾人管的?去年海關稅賦就是二千萬兩,其中七百萬兩還是抄沒了走私商販,才勉強補上了虧空,另外內閣又批了鹽茶司的三百萬兩鹽鐵司稅,才勉強把去年的年俸銀補上了,今年,可沒有那個大商販能補上缺了。”
李華遷:“都說了走私是個事,先說這一千二百萬兩怎分!華天雄,你說。”
華天雄這本身就是懵的,這些事,他是管不著的,他就是負責辦事的,這些年的預算是戶部管著,用錢有內閣的賬目司看著,他的帳下有過億的銀兩,他卻花不了一兩。
華天雄看了眼莫海格,這個舉動被李華遷看在了眼裡。
今早一早,他作為內廷的負責人,去西苑問安,便被留了下來。隨即便在陛下身邊知道華王出了岔子,陛下其實也沒太生氣,反而問自己,華天雄值不值得入審政會。
還沒等李華遷說什麼,陛下便讓常侍告訴莫海格,試一試華天雄,若是莫海格覺得華天雄可以,就帶他進殿。
這個試一試的機會,李華遷也想要,畢竟這算是可以收人入帳下的機會。這不,華天雄和吳佩航,都要看著莫海格的臉色說話。
華天雄道:“李大人,這一千二百萬兩的年俸銀,朝廷的各部官員靠不靠這個銀子過年也是小事,就說這朝廷裡最窮困的官員也是一進的院子,四五個僕從;朝廷駐外省官員也不靠這個,畢竟各省窮富都會多少再想法子給這些一些,畢竟是年底的福利,各省主管都想著討個‘政通人和’。”
此刻,李華遷眉毛剛剛放下,又聽華天雄講:“這一千二百萬兩,我覺得有幾件事姑且趁著這個時間和李大人講一下,今年8月份起,北方東文省乾旱,糧食欠收,戶部撥了一千萬兩用以補充東文省救災,政事堂也同時擠出了四百萬兩,這四百萬挪動的是陛下“宜山宮”的建設款,這個是陛下同意的,可“宜山宮”定的是明年竣工,諸位大人,可幫我想想辦法;9月份,湖西省整個省治沙工程三期,還欠著尾款,我本來讓湖西省自籌,太傅表示自籌會有貪腐,便讓內閣批了兩百萬兩的鹽鐵稅錢,可尾款數字已躍億萬兩,也就是暫緩了一段時間;本月初,雙子島海岸遭遇海嘯,淹了基督城裡的劉山、辰安、塞中三個縣,政事堂摺子已經遞上去,華王殿下仁勉,讓內閣和戶部共出五千萬兩,政事堂先行墊了二千五百萬兩,此時已經過了種植的時節,應儘快搶種,需從其他省份調配育苗,可二千五百萬兩也就夠不餓死人。諸位大人,這一千二百萬兩,宜山宮、治沙尾款、雙子島救災,那個都需要。”
李華遷臉色陰沉的難看,莫海格則是轉向華王,說了句:“殿下,華總理這是謀國之言。”
華王剛準備說話,李華遷搶了白,說道:“這一千二百萬是年俸銀,就議怎麼發。其餘的,一會再議。再說,你政事堂上下拆了東牆補西牆,倒還怪起我了。”
眼瞅著會議要偏,莫虎開口插話道:“我軍府不要這年俸銀了,大概能省出一些。”
這倒不是莫虎給華天雄解圍,而是聽到了莫海格轉向華王說的那句話,是在為有些焦躁的李華遷解圍。
何濼常侍:“這大概就省了八百萬兩。”
華王:“宮中的,我請示爺爺,從內帑撥付。”
李華遷:“這不合規矩,內帑是陛下施仁義的用度,殿下您提都不要提。宮中的本身就不在年俸銀裡,這就不勞您操心了。何濼常侍,剛剛華總理也給了個思路,朝廷各部駐外省的不管了今年,讓他們自己發吧。”
華天雄聽到這裡,自己怎麼就給了思路?什麼時候說過這朝廷各部駐外省的不管了?那些駐外省官員豈不是要罵死他了!
吳佩航似乎是這種事情見多了,無奈的看了一眼華天雄。
莫海格:“華王這個就不要提了,還有莫虎那邊,也不要不發,《軍爭篇》裡講,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為些錢財,軍心亂了,沒有必要的,這事要為國謀而非為己謀,朝廷各部駐外省的衙門給個尺度,讓他們自己發。至於朝廷裡的,我們在座的都不要拿了,擴大至三品及以上都不要拿了,四品和從四品折半發放,軍府裡的莫虎元帥安排下,中將以上的,折半發放。不過李大人你給個期限,至少是要給個希望,讓大家總歸是覺得要發的。”
李華遷:“照太傅這個講的,何常侍,你下去算一下,一千二百萬夠不夠。”
何濼常侍並沒有立刻說出一個數字,而是點了下頭,便離開了殿內。
李華遷見何濼常侍離開後,說道:“如果估算的沒錯,還需要一、二百兩,不過也差不多,年俸銀等過完公曆年,春分時節,官窯局、織造局西洋的貨款到了,補發。朝廷駐外省的衙門就自行解決,不行就地方上給些,有錢的多發,沒錢的少發。”
莫海格:“不如這樣吧,年俸銀小年再發,我內閣鹽鐵司稅,挪一部分臘八發點糧油米也算是些額外的補助,畢竟年要過的,其餘的李大人等春分當天發,華王殿下您看,定下了吧。”
莫海格說完,轉向華王,華王點了下頭。
吳佩航、華天雄:“臣附議。”
莫海格:“既然外臣都同意了,批紅吧。”
李華遷幾乎同時,向舒予常侍點了點頭,這事基本上就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