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死後,其子夫差即位。這夫差為雪父仇,勵精圖治,決定於公元前494年興兵伐越。
越王聞聽便要出兵先發制人,范蠡聽聞越王要出兵,趕緊跑來勸諫:“天道要求我們盈滿而不過分,氣盛而不驕傲,辛勞而不自誇有功,此次吳王攜悲憤而來,其勢如猛虎,不可力敵,我等應採用防守之勢,待其一鼓攻伐不下,再而衰,三而竭之際再出兵。”
勾踐自持曾擊敗過闔閭,未將夫差放在眼中,遂不聽范蠡之諫。果真如范蠡所料,越兵在越都會稽山大敗,而吳軍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山。
越王悔恨不聽范蠡之言。值此關頭,范蠡向越王建議,此時應向吳王夫差求和,但若只是求和,吳王必不答應,其此來就是來血痕的,豈會輕易放過越王,因此為滅其怒火彰顯誠意,需要越王放下身段,入吳國為臣,如此方有可能逃得性命。
那越王自是不願,哪有一國國君去做他國之臣的,可不這麼做,頃刻間性命難保。受辱還是丟命?越王沒得選擇,一旦丟命,那越國也就沒了,也就沒了東山再起的機會了,忍辱負重方得一線生機。
遂派遣大夫文種,前去找吳王交談。這文種十分精明,帶上大量珍寶,以及兩個美女,先找了吳國太宰伯嚭,獻上珍寶、美女,請其作為中間人勸吳王夫差准許越國附屬於吳。
那太宰伯嚭一聽越王願意為臣,倒也報了闔閭之仇應該可以平息夫差的怒火,而自己又得到了好處,遂答應一試。
朝堂上,伯嚭一說,夫差就有些心動,能讓一國國君為臣,那是多麼美妙的事。雖有伍子胥強力反對,也沒能改變吳王的決定。
這年,越王與大夫文種、范蠡向吳國臣服,入吳為臣。每次見到吳王,那越王都伏於前,范蠡立在後面。吳王夫差讓越王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越王給他餵馬。而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牽馬墜蹬。
吳王夫差見范蠡如此忠心越王,心生愛才之心,遂想勸范蠡離開勾踐,到吳國幫助自己,而范蠡毫不動搖,很坦然說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敗軍之將,不敢語勇。臣在越不忠不信,今越王不奉大王命號,用兵與大王相持,至令獲罪,君臣俱降,蒙大王鴻恩,得君臣相保,願得入備掃除,出給趨走,臣之願也!”
就是這麼一段話,讓吳王深受感動,對勾踐動了惻隱之心。君臣三人就這樣在吳國渡過了兩年。
及至公元前490年,君臣方返回越國。
戰後的越國急需復興,可這復興又不能被吳國察覺。回國後的越王,臥薪嚐膽粗衣糲食,與百姓同甘共苦,親自勞作,連那大臣也都以身作則。
就在這一年,有一位雲遊之士,自齊國雲遊至越國,被這裡山水所迷戀。
當時范蠡正在五里湖採摘蓮藕,突見湖上有一人踏波而來,這人十分年輕,看樣子不過二十四五的樣子,一身青衣,頭扎羽巾,腳穿登雲靴,腳下三五根細竹,也未見其如何操作,那細竹帶動這人向前滑行,十分飄逸。范蠡頓時驚為天人,此等情形恰如人間流傳的地仙一樣,連忙洗淨手上的汙泥,擦拭趕緊,划動小舟向那人迎去,老遠抱拳施禮道:“越國士大夫範少伯見過仙長!”
那人見有人叫住自己,遂停下身形,轉頭看向范蠡:“原來是范蠡大夫,不知叫住在下有何貴幹?”
“不敢,在下正在勞作,突見仙長踏波行來,實乃世外高人,故忍不住前來拜見。”
“呵呵,談不上什麼世外高人,在下姓辛字計然,號文子是也。看你的樣子,似乎在採蓮,身為士大夫需要自己來做這等事麼?”
“范蠡見過辛先生。”范蠡二次施禮,“此石說來話長,因我越國敗與吳國,當今越王乃為吳國之臣,如今我君臣上下都非自由身,富貴離我而去,若不勞作,衣食堪憂啊。”
“哦?還有這等之事,不過我觀你精氣內斂,二目深邃,骨正而剛,不似那屈饒之人,此番勞作怕是有深層含義吧?”那計然眼睛掃描了范蠡幾眼。
計然這話一出頓時將范蠡驚了一身冷汗,如此非常時期,到處都有吳國人在監視,這要是傳出,越國危矣。
“辛先生萬勿亂言,我等君臣誠心歸順吳國,蒼天……”
范蠡這番話還未說完,那計然微微一笑,止住了下面的話:“誓言不可亂髮,其實你也不必擔心,我不會亂說的,至於我說的對錯與否,你我心中自知。再說我此來是為雲遊欣賞南國美景,無他意。”
范蠡聞聽此話心中活絡開了,看此人當真不凡,若能結識,那真是幸事,遂一施禮說道:“既然先生是為雲遊,不如到舍下一敘,也讓少伯略盡地主之誼,解少伯仰慕之意。您意下如何?”
計然想了想:“也罷,此來無他事,就隨你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