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下來,每年義民揭竿而起的起義事件,十幾起之多。
這也是元朝得國幾十年便開始走向衰落,國祚不足百年便匆匆收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話說回來,再勇猛的百姓也是盲目的,再不屈的民族也需要榜樣。
別忘了,漢人的性格里還有軟弱的一面。
當趙宋皇廷棄民而去的時候,可以想象,百姓心中會是多麼的絕望。
......
廣東新會.崖門,正進行著一場小型的殲滅戰。
交戰雙方,是元朝駐守在新會的南人降軍和一小股舊宋叛臣。
崖山島上,昔日舊宋的皇宮行在已經被張弘範付之一炬。即使在對岸,也依稀可見焦黑破敗。
此時,幾百個衣甲不全的舊宋義民端著各式兵刃,苦守在崖山島對面的大陸岸邊。
海面上,新會水軍的幾艘小艦成合圍之勢堵死了去路,向岸上孤軍傾瀉著砲石箭矢。
而不遠處的南屏山上,成百上千的百姓立於高處,神情木訥地看著兩軍交仗,好像與他們並無關聯。
宋軍......
元軍......
百姓......
沒有一個元人,皆是漢民!
......
舊宋這方,領軍之人名叫楊亮節,來頭甚大,乃是流亡宋廷楊太后的親弟,國舅之尊。
本來,自臨安城破之後,便與陸秀夫等人一同支撐小朝廷左右。
可惜天意弄人,小朝廷逃至泉洲之時,遇泉洲市舶司回回人蒲昌壽叛亂,欲勤宋皇獻與元人。
在交戰之時,楊亮節與大隊衝散,至此漂泊。
後來,聽說宋廷聚於崖山,楊亮節便趕緊帶著兩個兒子,收攏沿海義軍,前去投效。
可剛在半路,又傳來宋廷借璐王之勇突圍,轉戰瓊州的訊息。
沒辦法,又攜子赴瓊州匯合,卻還是晚了一步。
等他到的時候,十幾萬軍民已然棄宋而走,遠遁海外了。
此時的楊亮節立於中軍,迎著元人的砲石箭石,已無悲喜.。
是的,生死之事,他已經不在乎了。
大宋完了,官家跑了,還要他這個國舅有何用?
可惜,至此楊亮節也想不通,怎麼就跑了呢?就這麼丟下祖宗基業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