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9年,第四位蒙古大汗蒙哥死於後世重慶合川的釣魚城下。
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對汗位展開爭奪,最終忽必烈名義上取得了大汗之位,但卻並不被多數蒙古宗王所認可,直接導致了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於是,便形成了後來的四大汗國與大元王朝的格局。
元朝脫生於大蒙古帝國,忽必烈從一開始,就打算讓大元政權與中原文化相融合,以徹底站穩腳跟。
剛一登基,便取義漢學“中華開統”,首次於蒙古帝國使用年號“中統”。
隨後,又取易經“大哉乾元”將國號改為“大元”。且沿用科舉、重用漢臣。
可自大蒙古時代傳習而來的軍事制度,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拋棄的。即使偽裝得再像一個儒家王朝,本質上卻還是軍事帝國。
而軍事帝國的本質便是用掠奪來實現財富增長,不斷地從戰爭中獲利,來滿足軍事貴族的慾望。
這當然無可厚非。
無論歐亞,還是古今,馬其頓、奧斯曼土耳其、蒙古帝國,還是後世的殖民主義,擴張的原動力便在於此。
而對於一些民族保護意識不強,甚至習慣被征服的種族來說,更不成問題。
像是被突厥人改了宗教的阿拉伯地區,被無數個主子蹂躪過的印度半島,包括美洲、非洲的原住民,被統治個幾百年,反正在政體徹底腐化之前,很難被推翻。
但是到了華夏,就要另說了。
自從陳勝、吳廣兩位“哲學家”高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天起,就好像給華夏民族注入了一抹重要的靈魂元素。
那就是,做人別太過分,否則弄死你!
它又與儒家的隱忍相融合,形成了這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質。
懦弱與不屈兩種水火不容的性格同時存在,交纏數千年。
從古至今,華夏百姓表面上看,皆是平和好善、懦弱好欺的樣子。可一但被壓迫到了極致,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卻可讓任何對手膽寒。
上面說了,軍事帝國的本質就是掠奪。即使忽必烈想盡一切辦法改變這個事實,但事實就是事實,軍隊打仗就是為了搶奪財富。
舉個例子,宋軍的老對手“阿里海牙”自元軍荊湖南下之後,便是湖廣戰場的重要將領。
這位從南下那天開始,就一路殺一路搶。掠奪之財大部分佔為己有,民怨沸騰。
而且,阿里海牙可不光搶錢殺人,他最大的財富其實是奴隸。
可不管你是順元,還是逆元,也不管你是不是良人,只要讓他看上的,一律抓為私奴,成為他的個人財富。
縱橫湖廣數載,這位元朝大將手中田產無數,奴戶更有數萬之眾。
你就說,他禍害了多少人吧!
而且,阿里海牙絕對不是最貪的。自南宋敗逃之後,元軍將領所過之處,幾乎就是三光政策。
最後,忽必烈實在無法,把宰相阿合馬專門派到江南地區,方將將穩住局面。
漢人面對這樣的重壓,豈能任人魚肉?不反才怪!
所以,自元朝之初始,南方的反抗暴亂就從來沒停息過,以兩廣尤為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