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轉身形,看向身後的兩個孩童。
那是他的兩個兒子,長子世昌剛滿十四,次子世隆也不過十一歲。
此時,尚未曉事的楊世隆眨巴著大眼睛看著父親,“爹爹,小心些!”
倒是楊世昌像個小大人一般,緊緊地把弟弟護在懷裡,眼神之中滿是堅定地看著父親。
見此情形,楊亮節心中生出一絲波瀾,隱隱作痛。
終於,自懷中掏出一小袋碎銀,交給長子道:“走吧,帶你二弟走!去佛潭尋你三弟養家,將來小心做人,傳我家風!”
楊亮節還有一個小兒子只有九歲,在逃亡途中染病,只得寄養於佛潭好心農家。
沒辦法,身於亂世,國之不存,他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十四歲的楊世昌聽罷,心有不捨,但知父親心意,只得重重點頭,“孩兒記下了。”
說完,強拉二弟,一步一回頭地默然離去。
“世昌!”
未及走遠,卻是楊亮節叫住二子。
“孩兒在呢,父親還有何吩咐?”
只聞李亮節咬牙最後看二子一眼,低吼出聲:
“還有一樣,給爹記住,我楊家之後,永世不得降元!”
世昌、世隆怔了怔,回身跪倒,“謹記父命!”
......
,
——————————
感謝“書友20170305214516450”的盟主打賞,晚上有加更,以示感激。
再說幾句題外話。
南宋末年,大夥兒只記得陸秀夫、文天祥,張世傑都知者甚少,更不要說蘇劉義、楊鎮之流。
至於江氏三古十二齋、什麼楊亮節、張珏等等等等,數也數不清的血淚男兒,知道的就更少了。
網文中,很少有人碰宋末題材,成神好書幾乎沒有。說實話,寫宋元之交,作者也是掙扎了很久,因為風險太大。
但最終還是決定寫宋膽,我想把那個時代的每一個閃光都呈現出來,希望每一位看我書的朋友,能夠記住那些為華夏民族烙上不屈印記的名字。
就像楊節亮.....
宋末國舅,生時稱侯,死後封王,故稱侯王。與宋廷走散之後,幾經輾轉不得歸,未隨崖山殉國,攜二子隱居金門。雖不及陸、張之決絕,但告誡子孫,永不降元,亦是華夏氣節所在。
金門楊氏之祖源。